“三萬”活動階段性的工作已經結束了,三個月的時間遠遠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很多困難,上級領導的良苦用心也絕不僅僅是讓我們做好這三個月的活動。我們應該把“三萬”活動的精神一直延續下去,認真做好手裏的工作,盡心辦好領導和人民交代的每一件事。(周實現)
上善若水的記憶
日子依舊平靜。可能無法平靜的就是我的心了,這也許源於巴東清太坪一個多月的“三萬”經曆吧!在這裏的工作和發生的一切觸動了我心底最真的那根弦,作為省旅遊局“三萬”工作組的編外組員參加了這項工作,對我的內心是一種震撼和洗禮。
聽說省旅遊局“三萬”工作組被省裏表彰為先進,這是名至實歸。因為我親眼目睹了工作組每一位同誌帶著真情,用一顆平易近人的心把關懷和溫暖送到千家萬戶。我這個編外組員從心裏感到高興和無比的自豪。我常對自己說,你真幸運啊!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實踐並非每個人都有的,可能一輩子也就這一次呢。
我是五月中旬去的,每到一個村看到村民們熱情地同工作組的人員打招呼,可以看出他們深深地融進了老百姓之中了。在這裏我想說一說工作組的成員,因為他們的作為值得我尊敬值得我學習。
陸局是我的老領導,我們一起工作近5年了,彼此了解。他幹過農活,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革”動亂,從地方到部隊,從鎮江到北京,又從北京到南京,最後被交流到湖北,去年從部隊轉業投身到地方工作。無論他身在何處,身兼何職,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脫穎而出,可謂桃李滿天下。這次的“三萬”之行是他脫下軍裝的第一項任務,他在大山深處苦苦堅守了九十二天。每天聞雞起舞,天還沒亮透就起來寫民情日記,洋洋灑灑八十二篇,記錄了省旅遊局“三萬”工作的點點滴滴。好多人問及他緣何能堅守這麼久,他微笑說:我是農民的孩子,在這裏我找到了感覺。他的這種精神這樣的意誌,我們年輕人又有幾個做得到呢?!童建新處長是位博學多才的領導,臉上總洋溢著燦爛的微笑,給人一種和藹的感覺,工作壓力再大他也是從從容容的樣子;錢鬆華依然是軍人的本色、部隊的工作作風,想事辦事雷厲風行,細致周到,給人一種灑脫的感覺;周實現是八○後的傑出代表,他有一副熱心腸,凡事總是想著他人,替他人著想,為完成工作任務夜以繼日,從不抱怨。他們的工作做到了農民的心坎上,把熱情灑在了農家的堂屋庭院和田間地頭。
從結的窮親戚譚江麗到說“我的命是工作組扳轉回來的”風濕病患者老人陳春菊;從說“陸爺爺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你的”那個帶有殘疾的小紫娟到雙目失明高呼“共產黨萬歲、黨中央萬歲”的老人譚元樹;從當向導帶路的計生專幹張莉萍到身殘誌堅的“中國男人”譚兵波,他們都給予了我很多的思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本真,生活的價值,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麵像電影膠片在歲月中定格,久久縈繞於腦際,時刻敲打著我的靈魂,在他們的血液中奔騰的是上善如水,夢繞魂牽的是悠悠鄉情。正如陸局所說:“我們用真情換來的就是當這些人離開人世的時候依然說共產黨好。”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看到山裏人在田裏幹活,我不由得想起在家的父母,他們的勞作雖然辛苦,但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喝的苞穀酒吃的是烤洋芋走的是盤山路,山歌不離口。都說山路十八彎,這裏的山路何止十八彎?生活雖然窘迫但對未來充滿了向往,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書,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輟學。由此我感受到大山孕育的巴楚文化的厚重與壯美。相比之下我們生活在城裏的人們,生活條件、工作的環境、各項待遇都好得多,由於我們的浮躁換來的卻是對生活和現實的不滿和抱怨。大山會告訴我們,人要學會知足、知恩、知行。知足會獲得幸福,知恩會報答社會報恩他人,知行會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少些浮躁多一些實幹。
我的內心有著一種期待,有一種不可名狀的躁動,一種無法表達的情結。什麼時候再去清太坪看看生活在大山裏的父老鄉親,我對那裏的一草一木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李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