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2.都市回眸(2 / 2)

我們入住的清瑞閣後邊是仰起頭來看不到頂的大山。山腰裏有一戶農家的雄雞總在淩晨三點啼叫。古時有聞雞起舞之說。每每聽到雄雞的報曉,我就會醒來,腦子瞬間變得清澈如洗。沒有一丁點睡意,我的大腦開始運轉,像篩子一樣把昨天過濾一遍,那些剛剛發生的事,如同從河裏才撈上來的鮮藕一樣,閃著潔白的光芒,照亮我思維的隧道,打開我文思的閘門。在曙光爬上窗欞時,我會躡手躡腳地悄悄起床,啟開電腦,把那些美好的、新鮮的記憶碼成文字輸入銀屏,把那些在泥土裏生長成熟起來的故事,用古老的方塊漢字定格在記憶的深處。在每一個寂靜的清晨,我敲擊著金屬的鍵盤,如同彈響生命之歌。有人問過我,你每天寫民情日記,有那麼多東西寫嗎?我回答,隻要你用心去觀察思考,帶著感情走近群眾,帶著真心地走近生活,就有寫不完的東西。當我敲擊鍵盤的時候,我不是在機械地與機器交流,而是與我的農民朋友交談,向神秘的大山請教。我的寫作如同磨刀河的涓涓溪流,通過我的指尖嘩嘩地流淌。這種流淌溢出情感的堤岸,帶給我無限的愜意,帶給我收獲的暢快。

搞“三農”我的確是外行,就像我從軍號嘹亮的兵營轉業搞旅遊一樣。當組織上明確由我帶隊去大山裏踐行“三萬”時,我心裏有點發怵,對能否做好“三萬”一點底都沒有。在大變革的年代,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新鮮陌生的事物。對於這些事物的掌握,光身入是不夠的,身入之後是心入、神入、情入。誠如毛澤東同誌所言: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隻有親口嚐一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置身事外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很遙遠,一旦進入就覺得原來不太熟悉的東西並不陌生和神秘。“三萬”有限,“三農”無限。帶著感恩的心,知“三農”、懂“三農”、做“三農”,即使困難再大,也擋不住我們開拓的勇氣。不學鴨子浮水麵,要學鸕鶿沉到底。真正這樣做了,我們的作風何愁不能轉變,我們的能力何愁不能提升,我們的形象何愁不能改善?

想起“三萬”艱辛的日日夜夜,我從內心感激恩施片那些“萬友”,是他們依靠現代網絡建立的QQ群,把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及時上傳下達,有時候為了上報資料和文稿,他們值守到深夜,依靠這個平台,我們不斷獲取信息,及時跟進“三萬”的步伐。感激恩施州委、州政府和巴東縣委、縣政府以及清太坪鎮和沿渡河鎮的各級領導,我們有了成績哪怕是微不足道,也熱忱地給予鼓勵,我們有了困難總是伸出援助之手,以解燃眉之急,給我們創造了搞好“三萬”的有利條件。感激人民日報、散文選刊、《芳草》雜誌、中國日報、中國旅遊報、湖北日報、恩施日報和省市電視台,以及人民網、省府網、荊楚網、鳳凰網、大眾網等各大媒體對我們“三萬”的關注和支持,不僅及時報道了我們“三萬”的做法,還刊載了我五十餘篇民情日記。感激省旅遊局的領導和機關的重視與參與,使“三萬”活動成了全體旅遊人自覺行動,使我們一線工作的同誌有了強大的後盾。感激我的愛人莊蘇,在離開都市一個半月之後,千裏迢迢驅車到大山深處為我過五十六歲生日,與我一起去山村認了“窮親”。還有那些熟悉的和素昧平生的同事和朋友,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聲問候,讓我們增添了搞好“三萬”的信心和勇氣。

“三萬”是事業的際遇,“三萬”是人生的財富,“三萬”是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