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八路軍(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隻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在很多情況下,八路軍戰士在白刃戰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仗打到1943年,別以為刺刀就能人手一把了,這玩意還真就不是耐用消費品,我弄上一把,使個幾年都不帶壞的,胡扯呢!一般情況下,一場戰鬥下來,捅過幾個人的刺刀就會出現彎曲的現象,必須進過修配所才能重新使用。
有哥們就說了,那玩意不就是鐵的嗎,鐵還不是遍地都有啊,有造大刀的材料多做點刺刀不就得了。還別說,大刀好打,刺刀真的就是不好造!
以製造的難度而言,
刺刀對加工技術的要求較高,尤其是在對公差的控製上,須保證槍口環、卡榫尺寸與步槍相吻合,因此普通鐵匠鋪難以打造。刺刀在中國的生產,
和槍械一樣,
發展的非常緩慢;
漢陽兵工廠在成廠十年中,生產了130,726各式槍支,
卻隻生產了2,310把刺刀。
在軍閥時代至抗戰之前,
更是大量向歐洲列強購入了各式刺刀。
中國自製的刺刀,
主要是供漢陽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槍使用。
漢陽造的刺刀為單刃,
長度及造型類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槍的刺刀,
刀刃形狀則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時1924年式兩大類。
由於產量有限,
造槍和造刺刀分開,
因此到了抗戰時,地方部隊中有許多士兵沒有刺刀。
例如開赴前線的川軍,
記載中說有的槍栓要用繩子綁住才不會掉出,
士兵一律沒有刺刀。
有的部隊幹脆發給士兵大刀,以供近戰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
明白了吧,小小的刺刀的製作難度不亞於大炮和機槍,當時根據地裏的冶煉條件也被限製不容易造出適合做刺刀的高強度鋼,所以對於刺刀大部分隻能修補,遇到好的鋼材時才會考慮做上一批。
楊棒子琢磨的就是怎麼給他的部隊能夠人手一把刺刀,去找軍營鎮的周冬瓜求助一批,最大限度也就能弄回百十把來,不解決實際問題,要想讓周冬瓜能幫這個忙,你得先把他喂飽才行!
不是行賄周部長,而是你得給他解決材料的問題,造刺刀沒好鋼哪成啊!楊棒子他們當時能想到的最好的材料也就是去扒鐵軌了!
為了扒鐵軌也是頗費周折的,楊棒子集中了三個營近兩千人的部隊分在從滿城到順平之間的地域上,造成一股要打破鬼子封鎖線的態勢,此時日軍主力基本都集結於北線的冀東和晉西北地區,南線都集中在德州至徐州之間,保定周邊隻留有各地的駐防軍。
這三個營是虛張聲勢用的,而特訓營和工兵連、騎兵連等部由楊棒子親自帶領,穿插過封鎖線後,在敵後的武工隊和遊擊隊的配合下,一夜之間扒了平漢路和保定到滿城的窄軌鐵路十多公裏,弄回了上百根的鐵軌來。
好嘛,別說造一千把刺刀了,上萬把都沒問題!楊棒子和周冬瓜說好的,就要五千把刺刀,加班加點的給造出來,他拿出罐頭、白糖啥的犒勞工人們!剩下的鋼材全歸周部長支配。
造刺刀用的鋼材還不到這批鐵軌的總重量的十分之一呢,老周自然同意,但是冶煉條件還是有限,自己造的這批刺刀呢,在硬度上還是和原裝的刺刀差那麼點,這就行了,楊棒子想的就是給老子的部隊,人手兩把刺刀,一把捅壞了馬上再換上一把!
這小子鬼精鬼精的,一把還不夠,還弄人手兩把,不過這鬼機靈很快就顯出它的正確性和威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