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棒子為啥盯刺刀盯的這麼緊呢?因為這小子有預感,即將要來的戰鬥恐怕比他參加過和指揮過的任何一場戰鬥都要殘酷!彈盡糧絕之時,刺刀就是最後和鬼子廝殺的武器,他不能讓他的戰士拿著沒有刺刀沒有了子彈的步槍去成批成批地倒在鬼子的子彈和刺刀下。
還有讓楊棒子鬧心的一件事,那個姓段的二十團的拚刺教官,竟然不辭而別了!什麼原因沒人知道,一點征兆也沒有,槍支裝備什麼的一概沒帶走,連軍裝都是疊的整整齊齊地放在鋪位上,人就消失了。
政治科還要組織人去找的,楊棒子想了想,隨他去吧,不愛在老子手底下當兵,愛去哪去哪!少了殺豬的,老子還吃不上豬肉了是咋的!這個刺殺教官,幹脆楊棒子自己當了!
楊棒子對拚刺格鬥的重視是有依據的,別說他的二十團,當時全部八路軍部隊對於白刃戰的依賴程度都很高,這也是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麵的。在殘酷的41年的“五一”大掃蕩結束之後,通常每個八路軍戰士的子彈隻有20發,有的分區更差,可能隻有幾發。為了迷惑鬼子和漢奸,戰士們在子彈帶裏全裝上秸稈,裝作子彈很充裕的樣子。
由於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火力戰,更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訓練,所以八路軍在射擊作戰時不占優勢,隻有依靠刺刀來解決問題。所以楊棒子才對刺殺訓練非常重視。他給部隊規定,“如果不參加作戰的話,部隊天天都要練刺殺,除了吃飯就是拚刺刀。”還專門讓工兵連給製造了一些護甲用於對練。
講解在實戰中必須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時,楊棒子就講起了在郭家堡子和鬼子在台地拚刺刀時的親身體會,他說:“拚刺刀時要相互配合,別一個人傻乎乎地往前衝,要合力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
“在郭家堡子那回,鬼子突擊台地,有個鬼子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家夥舉著指揮刀。嘴裏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而且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兒,突然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決完其他鬼子後,我捅死了這鬼子官”
楊棒子就告訴戰士們,在這種小規模的伏擊戰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據優勢,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條件,白刃戰甚至成為一種實戰演習,由排長和老兵擔任掩護,新兵進行突刺。在這樣的情況下。拚刺技術的進步往往很快。
實際上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活躍在敵後。分散的小部隊隻能通過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這樣白刃戰又成了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
而青紗帳這種華北地區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也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節農作物進人生長和成熟期之後。茂密的、一人多高的莊稼可以為部隊提供良好的掩護,也便於集結和撤退。作戰時,敵我雙方的距離基本上也就幾十米甚至十幾米。往往在幾輪射擊之後馬上就轉入白刃戰。
楊棒子的部隊裏有從晉冀魯豫那邊轉過來的老兵,外號大李,是楊棒子從原先的老三團挖過來的人,還是原來一團南下幫助打反頑戰役時從一二九師部隊補充來的。
這夥計就是個刺殺的高手,他給戰士們作刺殺格鬥的現場講解時,說了一段故事,很有代表性。
1939年5月大李任副排長。部隊的兩個連在行軍途中夜宿河南滑縣五龍鎮。第二天淩晨滑縣縣城駐紮的日軍100多人突襲該鎮。這是他人伍後第一次與鬼子拚刺刀。練過無數次的拚刺路數雖早已熟記在心。但由於倉促迎戰,準備不足,他與第一個鬼子格鬥時稍顯慌亂,被敵刺傷小腹後又刺進自己的右手衣袖裏。大李怒不可遏,大吼一聲,撥開敵人刺刀。一個“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當場斃命。
這時第二個鬼子又衝上來。有了剛才的第一次成功,大李信心倍增,兩個回合下來便刺死對方。又過了幾分鍾,在與第三個鬼子格鬥時。他對於如何應用拚刺戰術已經了然於胸了。雙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並尋找對方的破綻。
一來二去,雙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大李用力往下壓。鬼子拚命往上抬,試圖避開刀鋒。雙方相持10多秒鍾,都在心裏盤算著下一招兒。這個當口,大李搶先出招兒,反手用槍托砸在鬼子的左臉頰上。鬼子喉嚨裏咕嚕一聲,倒在地上。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李仕亮發現這個鬼子頸部的動脈血管被槍托砸斷,已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