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深挖洞廣積糧 第二節 刺刀的問題(1 / 2)

冀魯豫邊區的這個重大損失,很快也傳到了冀西北,和上次阜平板峪溝被奔襲不同的是,板峪溝晉察冀軍區的機關等損失了上千人,竟然沒有搞清是哪支日軍的部隊來的!還是過去一個多月後,才通過敵占區那邊的情報大致搞清是敵一一零師團所部奔襲的。

這次冀魯豫邊區被鬼子圍攻,犧牲了這麼多的指戰員,最大的收獲就是成建製的突出來一部分部隊後,帶出來了兩名日軍的俘虜,據這兩名日軍俘虜供述,才算搞明白了,這支隸屬於一一零師團的聯隊,就是日軍新組建的快速特戰聯隊!

為此八路軍總部給各軍區都下達了防範和注意這支日軍快速部隊的指示,而楊棒子聽說這支日軍聯隊的指揮官就是他的老冤家清水大佐的時候,還挺高興的,他私下裏和老馮他們說,老子有預感,這個清水鬼子一準得來找老子報仇!上次在郭家堡子這小子吃大虧了!

說歸說,眼看著都十月了,按照鬼子的行動方案,就該對一分區、十一分區等晉察冀的分區動手,楊棒子他們從八月就開始著手做反掃蕩的各種準備工作了,簡單滴說就是大練兵,深挖洞,廣積糧,造刀槍。

練兵這個好說,現成的兵是加大了訓練的力度和增加訓練的科目,把特訓營的訓練方式給其他部隊也用上,苦不苦地戰士們都不喊,誰都明白,現在不練,等鬼子來練你就晚了!

深挖洞呢就是在整個分區的戰略要點上,在村莊和山地丘陵等地,挖地道,構築防禦陣地,修建村莊整體防禦體係,把日軍已經標注的對十一分區的地形地貌上的點和線,都做了積極的防禦準備。

廣積糧呢。最好理解,在全區挑選隱蔽地點,修建儲藏糧食、彈藥等等給養的秘密基地,整個分區修了幾十處。老百姓的積糧呢也由村委會統一安排做堅壁清野,必須做到一粒糧食都不落到鬼子手裏,而糧食儲備能維持部隊和百姓們堅持三個月以上的反掃蕩鬥爭才行。

造刀槍呢明麵上是自己打造大刀和長矛這些,但其實不然,實際上楊棒子想解決的是刺刀問題。

別小看這個刺刀,如果在子彈打光和近身肉搏的時候,刺刀那就是最得手的家夥是,以前都是說咱中**人大刀刷到好,就誤以為說大刀能克製了鬼子的刺刀了,這是絕對的曲解了!當初二十九路用大刀對付鬼子的刺刀。主要是因為中**人的白刃戰中對刺刀的使用和日軍士兵比差遠了,而大刀呢使用簡單,容易上手攜帶方便。

隨著自動武器的廣泛出現及戰場火力的不斷增強,在二戰中的大多數戰場,刺刀已經沒有什麼發言權了。但是中國戰場是一個例外。這是由交戰雙方的裝備水平、戰術思想和軍隊傳統等決定的。

抗戰中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有不少在日本軍校受過教育。包括蔣介石和閻錫山,但日軍重視的拚刺訓練並未對國民黨部隊產生什麼影響。黃埔軍校建立之初,就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培養的軍官在戰術素養方麵似乎還不如北洋係的保定軍官學校,蘇式刺槍術對他們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受德**事思想的影響頗深。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續性,隻有在巷戰或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

但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火力配置、彈藥供應和射擊技術比德軍落後甚遠。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訓練,在後來的抗日作戰中顯示出了嚴重缺陷。抗戰爆發初期,盡管廣大愛國官兵在白刃戰中憑借一腔熱血與敵人死拚,但往往由於拚刺訓練的不足導致傷亡較大。

當然也有例外。李宗仁的廣西軍由於在省內普遍采取了義務兵役製,井在部隊中保留了大量有經驗的中下級軍官,因此在白刃戰方麵頗有獨到之處。台兒莊戰役中。以廣西軍為主力的中**隊打垮了日軍的精銳師團一仙台師團。

另外一支擅長白刀戰的**部隊則是隸屬西北軍序列的第29軍。早在1930年中原大戰時29軍“大刀隊”即已名聲大噪,他們的“破鋒八刀”流傳至今。前麵俺專門說過這個刀術的厲害之處,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起來的,西北軍使用大刀的傳統幾十年了,這是有傳統的。

對幹我黨所領導的軍隊來說。白刃戰一直是常用和擅長的作戰形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工農紅軍的裝備極其落後,隻能大量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早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梭鏢團”。

某獨立營共有官兵500餘人,步槍僅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有400多支。紅軍的對手鮮有擅長白刃戰者,所以紅軍在白刃戰中中依靠堅強意誌和旺盛士氣就能取勝。但在長期的運動戰中很難對基層官兵進行係統而完善的白刃戰訓練。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逐漸上升後,由於刺刀不足,很多戰士仍然攜帶大刀或長矛進行白刃戰。身背大刀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經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