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二縱改編為解放軍六十七軍的時候,下麵隻有兩個師,一九九師和二00師,另有一個接受改編的**獨立師。1949年8月,六十七軍參加解放太原、大同後回來,移駐在北戴河、唐山期間,華北軍區直屬的二一0師編入六十七軍,編製為二0一師(代師長彭壽生、師政委何蘭階、副師長李雪瑞、參謀長曾威、政治部主任柳謙)。
1949年新中國建立慶典,因為能征善戰,六十七軍一九九師全部、二00師部分,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
如今,因為解放軍大精簡,二縱改編成的六十七軍不複存在。那支曾經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儀式的英雄部隊一九九師也不複存在。你隻有到了山東淄博的六十七軍紀念館,才會感受到幾十年前炮火硝煙中的那種輝煌。
再看看六十八軍,六十八軍的前身是華北六縱,說六縱還得從二縱說起。
1944年9月,晉察冀軍區應抗戰後期的形勢變化,成立了四個二級軍區。其中,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治委員劉道生、副司令員文年生(10月任職)、副政治委員劉傑(9月任職)李天煥(12月任職)、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劉道生(9月免兼)李天煥(9月任職)。1945年8月,晉察冀八路軍展開對日作戰的大反攻,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以冀察的主力部隊為主,組建冀察縱隊即郭天民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郭天民、副政治委員李天煥、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兼)。
當時的向仲華還在延安,沒有到晉察冀來。
1946年3月,重慶國共和談成功,晉察冀軍區進行部隊大縮編。野戰軍由9個野戰縱隊26個旅81個團,縮編為4個縱隊9個旅24個團(每個縱隊由原9團縮編為6團)。人數上縮減的更明顯,野戰軍由原來的20餘萬人縮減至共5.1萬人。精簡整編後,晉察冀軍區部隊由31餘萬人減少至20餘萬人。
郭天民、劉道生兩縱隊合編為冀察縱隊,撤銷第9、第10旅和騎兵旅番號,其部隊編入第6、第7、第8旅。正是在這一時間,原熱遼黃永勝縱隊和冀東詹才芳縱隊番號撤銷,冀東縱隊第13旅副政治委員向仲華(第十三旅。旅長蕭全夫、政治委員李振聲、副政治委員向仲華)被派到冀察縱隊接替李天煥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7~9月,國共內戰打響,晉察冀八路軍參加大同集寧戰役。其間,冀察縱隊改稱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郭天民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向仲華任政治部主任,所屬三個旅整編為第四、第五旅,原第八旅編製被撤銷。共2.7萬餘人。
冀察縱隊共2.7萬餘人,這個數字出自六十七軍軍史。雖然準確,但值得商榷。因為當時的晉察冀野戰軍整體數字才隻有5.1萬人。而冀察的部隊就占去了一多半,故值得商榷。
我認為,這裏麵有一個細節,就是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夥同冀察軍區政委劉道生。在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大裁軍時私自瞞兵一萬餘人未裁掉的緣故。
研究晉察冀史,不全是正大光明,上得了台麵的。1946年底。淶源會議之後,郭天民被撤銷一切職務一事就上不得台麵。但郭天民並不是無短處可抓,他在46年初晉察冀大裁軍時私自瞞兵,就留下了短處。
一方諸侯,有令不從,瞞兵不裁,陽奉陰違。雖說所采取的是被曆史證明的正確決定,但也犯了晉察冀的大忌,不嚴懲,你讓晉察冀軍區最高領導人以後如何帶兵?
1945年抗戰後期。日本投降,作為在冀察軍區的地盤上,郭天民第一個率領冀察軍區的兵力占領張家口。當年。日軍有半數以上的物資倉庫落入郭天民部隊之手。雖說半個多月後,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遷入張家口,郭天民率冀察部隊退守宣化。但在宣化的日軍兵營、物資倉庫盡落郭天民之手。據說,僅張家口偽蒙疆司令部繳獲的金銀珠寶就有不少,都保存在冀察軍區政委劉道生的手裏。這也是冀察軍區有能力供養一萬餘被裁兵員的財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