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有曆史背景的小說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俺呢就是出於對祖輩們在晉察冀這片熱土上同日軍殊死搏鬥的敬佩,才寫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加上自己的祖父、外祖父等就在這片土地上的八路軍部隊裏出生入死過,所以就對晉察冀有著特殊的感情。
曆史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研究那些埋在故紙堆裏和黃土下的東西挺有意思的,而如果循著曆史的足跡還能在現在發現有當年的血脈延續下來,那可就更有意思了,比如當年在晉察冀在冀西北的那些八路軍的部隊現在還在解放軍的序列中找得到痕跡嗎?這類的研究就更有意思了。
下邊就是當年在冀西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部隊在我軍序列中能找到的一些痕跡的研究,隻可惜現在解放軍主戰部隊裏就剩下碩果僅存的一支老晉察冀部隊了。
首先說說六十七軍,六十七軍的前身是華北二縱。二縱的前身是冀察縱隊,也叫郭天民縱隊。
1945年11月,效仿太行彭德懷、劉伯承使用集團化的大部隊作戰,聶老總在晉察冀也成立野戰軍,同時親自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委。幾個月前,根據**中央軍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晉察冀軍區先後成立了冀晉、冀中、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並以各區部隊為基礎,組織了野戰軍。
1945年9月,由冀察軍區主力部隊編成的冀察縱隊(郭天民縱隊),下設四個作戰旅。司令員郭天民、副政治委員李天煥、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兼)。
冀察縱隊最初成立的時候,下設四個旅。包括:第六旅(一分區、即易滿淶徐根據地組成)旅長肖應棠、政治委員龍道權,第七旅(十一分區、即平西根據地組成)旅長肖文玖、副旅長晨光、副政治委員李水清。第九旅(十二分區、即平北根據地組成)旅長熊奎、政治委員黃連秋,騎兵旅旅長陳宗坤、政治委員李光輝。
1946年,晉察冀八路軍(那時還不叫“解放軍”)退出張家口後,發現了野戰軍的兵力不足,晉察冀軍區於是將部分戰鬥力強的地方部隊編入野戰軍。47年2月,旅長盛治華、旅政委鍾華農率領的冀中軍區獨立第八旅編入二縱,成為二縱六旅。47年3月-4月。二縱在河北高陽進行整訓,4月11日,開始參加正太戰役。二縱五旅率先攻克正定縣城。五旅十四團七連四班副班長王儒,在這一戰第一個登上正定城頭,被二縱授予“登城英雄”稱號,榮立特等功。
二縱打正定城,湧現了兩個特等功,都是五旅十四團七連的戰士。一個是七班長黃樹田,另一個就是四班副班長王儒。戰後。戰鬥英雄均保送到隨營學校深造,培養幹部。隻有王儒到了二縱的隨營學校,黃樹田自稱不識字,沒有來。但1950年國慶一周年前夕,在北京召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黃樹田還是作為華北軍區的戰鬥英雄代表出席了會議。王儒是作為糾察總隊唯一的一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接著往下講。打下正定之後。1947年6月,二縱參加保北戰役,7月。轉戰察北、綏遠,打包頭。10月,清風店戰役,殲滅羅厲戎**第三軍,四旅、六旅擔任主攻,表現不凡;而解放正定時立下赫赫戰功的五旅在二縱司令員陳正湘、政委李誌民帶領下,在徐水以北、保定以南的不大區域內擔任防禦。清風店一戰結束,1947年12月,在朱老總、楊得誌親自指揮下,三縱、四縱開始進攻石家莊。二縱奉命在定縣一帶駐防,以備保定方向的援敵。幾天後石家莊被攻克,二縱原地未動。開展了新式整風運動。
新式整軍結束後,二縱打察南戰役,保北戰役,三個旅相互配合,越打越好,接連解放廣靈、陽原、淶水、徐水幾個縣城。48年10月,二縱攻克包頭(五旅打的,戰後六旅接管過來,此時四旅已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