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道門來劃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二十四個大分類。
在中國道教的發展曆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誌)、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派的劃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道教派別的劃分法。不僅如此,此外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道教八派的說法。
而實際上許多道教的派別力小式微,名存實亡,如今在整個中國尚存的著名道教的派別隻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正乙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別等等。
從對道教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也是它兩個致命的缺點,製約著道教的發展壯大。
一個是道教沒有體現出它是絕對平等、民主的組織,道教對它的上下等級觀念是看得很重,具體執行起來也很嚴格的,從那些道教內部不同的稱謂、不同的待遇上,甚至對神仙的劃分上都可以看出來。當然不能否認,這種等級落差是建立道教組織的牢固基礎之一。
還有一個是道教對於師承關係看得很重,這種嚴格清晰的山頭、門閥的觀念構成了一種等級森嚴、界限清楚的道教秩序,這從道教各個道教派別的劃分上就可以看出來。
這種諸真各派源流的劃分,在譜薄上可以列到八十六個大類,數百上千個細小的分支。在全國各地的道教著名叢林,客堂上也都自備有詳細的宗譜薄,目的就是用來核查前來遊方掛單的道士,考核其宗派源流、信仰、子孫輩分順序,是道教各個宗派相互建立聯係的紐帶和橋梁。
人們自願出家到道教,大都是在世俗社會上對現實生活的失望而嚐試一種新的、與眾不同的人生選擇,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避世、遁世的無奈的人生選擇,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一種神仙超脫境界的民主與平等。
當他看到同一座齋堂之內,還有“高灶”、“普灶”的夥食之分,每季所發“單錢”的差別如此之大,會給他造成一個別扭的心理落差。另外,看到一個小小的道教組織之內派別林立,師出各門又都至死效忠各門,這種“小家子氣”的製約,使道教的整體利益,是很難在這種山頭、門閥的狀態下得到圓滿的體現和發揮的。
中國自從49年進入新時期以來,經曆了身邊二十年來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人們對神仙的信仰不像以前那樣盲目了,從根本上不信神仙的人越來越多,在出家的道士中間也是如此,比如崇元觀的陸青霜,武當山的王淩子都是這樣的人。
隨著科學文化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她們不信,或者不是太信神仙,也不相信道教流傳至今的外丹術,可是她們虔誠地信道,信內丹,信修煉會給人帶來根本上的變化,這就足夠了,這個信仰足以使她們成為優異合格的道教徒。
比如李蓮翠在國外,曾見看見過更多這樣的道教徒,她們信仰道教,是把道教當作自己民族的化身,當作自己祖國的化身,當作自己祖先的化身,當作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化身,她們虔誠地敬仰道教,就是敬仰供奉自己的祖先,在對道教的敬仰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一支道派,本質上也是一個以宗教為聯係紐帶的文化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師,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繼承延續下去的係譜,有共同的祖庭及文化淵源。
道教原本沒有宗派,道教之所以分成宗派,實際上開始自宋﹑金年間,中國被分割成南北兩大塊相互對立、對抗的政治區域,無法自由的互通往來。宗教屈從於世俗的封建君權勢力,道教的北方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