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三十四團改稱一分區二區隊,區隊長馬輝(原特務營營長)、政治委員黃連秋(原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副區隊長黃伯峰。他們準備要去這個區隊的時候,一打聽,二區隊駐在淶源,距易縣離得較遠。又查了一下,當時距一分區司令部周莊比較近的,隻有三團。三團的團部駐在滿城慈家台,距周莊隻有步行半天多的路程。
當時的三團,因為供給困難,活動區域減少,正在醞釀著響應晉察冀軍區的號召,進行部隊改製。怎麼改?就是取消營、排這兩級機構。而且減少連隊的數量,增加各連的人數,以增加人數後的“大連”為基本活動單位,自主活動。
比如三團,原來有兩千多人,十五個連的設置,三個營,每個營各四個連隊,團部直管三個連,偵察連、各種勤雜在內的特務連、還有一炮兵工兵連。
現在,改編後的三團,不到一千五百人,老弱病殘都精簡回家。團部下麵直管六個連,五個戰鬥連和一個偵察連(以後又增加加一特務連,共七個連。一團也是這樣的設置)。
每個連200多人,分別駐紮在滿城縣的張家莊、黃仙洞、西趙莊、東趙莊等幾個地方。東趙莊是當時滿城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
1942年一分區根據地的前沿,在滿城的石井村,現在的石井鎮。如果沿石井往東滿城縣城的方向走,半途就會到達後來著名的滿城漢墓。
三團的團部在三團縮編前最初在西趙莊。當時一分區給三團的主要任務,一是保衛在周莊的一分區各機關,二是掩護地下組織的武裝交通線,幫助平津到晉察冀根據地的知識分子通過滿城封鎖線。三團縮編後,團部遷到小村慈家台,西趙莊駐戰鬥力最強的三團一連200多人。
1942年的敵人,從平漢路以西的山區到冀中大平原之間,修築了許多炮樓子。還修建了許多條公路,沿平漢鐵路的兩側挖了很深的封鎖溝。
封鎖溝是深一丈高的通溝,不僅鐵路東邊,在西邊也挖了同樣的深溝,鬼子的目的是把物產豐富的冀中同冀西山區的八路軍根據地分隔開來。敵人的企圖是不僅要消滅冀中遊擊隊,而且要困死山區的根據地。後來著名的平原遊擊隊和同樣聞名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那時,每逢有八路軍的武裝部隊從冀中運糧經過滿城這裏,或是從保定火車站下車進入抗日根據地的地下組織成員和來到根據地的平津知識分子經過滿城這裏,三團就會派出一兩個連的武裝,相當過去一個營的兵力,從封鎖溝兩側對準鬼子偽軍的炮樓嚴密實行火力封鎖,以掩護交通站的武裝交通隊帶領的客人通過封鎖溝,進入到根據地。
調查組走上下隘村到滿城縣境的慈家台,先到三團團部,見到團長肖應棠、團政委王平民(原來的團政委王建中剛調到一分區任政治部主任)、副團長賴慶堯。
一看到訓練科的陪著調查組的人來到,肖應棠把三團縮編的計劃表拿了出來,準備細談。李青川擺擺手:“肖團長,我們不是為這個事來的。”接著把來意說了,要下到連隊,跟戰士們在一起,做點談話調查。
肖應棠一聽:“原來是這個事,你們也別跑各個連了。就到偵察連去吧。偵察連就在瓷家台家門口。指導員王棟在連部主事。等下吃過飯,我領你們過去,介紹一下。”
一聽是王棟這個名字,李青川不由瞥著眼睛,衝同組的分區參謀楊浩皺了下鼻子。這個小動作被肖應棠發現了,忙問:“李科長,有什麼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