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爆點猛料第三節 真實的編製(1 / 2)

第三次調查是在1947年底、1948年初,察哈爾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時期的末尾和華北步兵學校剛成立之初,目的是摸清1947年6-7月開始的晉察冀土改運動中軍校教員、學員的家庭情況和本人對土改的態度。

調查的結果不令人高興。舊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大都是由農民組成的,而農民當時基本上又都是文盲。軍校人員的組成,從教員到學員,基本上都有點文化,也就是說,家裏能有幾個閑錢供他讀書。

無論八路軍的基層幹部,還是從偽軍起義或俘虜過來的下層軍官都是如此。而軍校的教員、學員主要就是由這兩部分人:出身不好、或是在敵方軍隊裏幹過的人組成的。

當然,八路軍培養基層幹部,主要靠的是打仗勇敢,完全文盲的戰鬥骨幹進到軍校的也有。能跟得上學習,自己邊學識字邊學習軍事技術最好。實際上,學習中實在跟不上的,半途從軍校回到部隊的基層幹部和作戰骨幹也有不少。

既然家裏能有幾個閑錢,晉察冀土改運動一來,免不了要被觸及。那年月農民和最基層的土改工作組是不大講究什麼政策的,唯恐農民發動不起來。隻要農民一起來,什麼“左”不“左”的,一切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分家產、批鬥、人身侮辱,還是最輕的;隻要不在農民的清算大會上當場送命,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光是土改,還是其次。再不理解,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可你以為過去了,人家可沒有。1947年6月,lsq為首的中央工作班子來到了晉察冀。那時的lsq,“左”得很,一到晉察冀就嫌晉察冀土改的火候不夠,又搞了一個更加“左”的土改複查運動。

這下傷害麵更加大了。尤其土改中成立的“貧農團”,都成立到軍隊裏來了。所以,軍校的教員、學員當中,家裏人在土改運動中被殃及和傷及的,以及本人被軍隊裏的“貧農團”傷及的,不在少數。

第二次、第三次的社會調查都是後話,此時,抗戰最艱苦的年間,1942年,重點還是這第一次的社會調查。目的是搞清楚:八路軍是怎麼樣打鬼子的?

戰爭年代的司令部。機構的設置不十分嚴格。比如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長期隻設三個科,稱作一科、二科、三科。而在太行地區,司令部設機要、作戰、偵察、通訊、隊務、訓練、管理,共7個科室。

到了晉察冀軍區設置四個二級軍區時期。各二級軍區司令部按規定統一設置作戰教育科、偵通科、隊務科、機要科、管理科、教導隊,稱為“五科一隊”。到了軍分區一級,隊務、訓練,合在一起,統稱“隊訓”。具體分工,很多分區都是一人多職,除了主管本科的公事,還要分管“隊務”和“訓練”。

1942年的調查組下部隊搞戰鬥調查。他們最先準備要去的是一分區李青川任副營長時的老部隊,分區直屬特務營。李青川介紹說這個營成立較早。山西人不少。

在一分區特務營曾經常承擔到冀中運糧、運布、割電線、偷襲平漢線沿線的偽軍炮樓,所以這個營有四五百人,四個連的編製,見世麵的機會多,作戰任務也較為頻繁。

在馬輝營長的領導下不僅在一分區八路軍這邊、而且在鬼子那邊都影響很大。鬼子管這支特務營部隊叫“馬豁子的部隊”。曆次一分區打大仗,比如大龍華、雁翅崖、黃土嶺、東團堡,特務營大都是打阻擊,擔任進攻部隊的掩護任務。

但1940年百團大戰結束以後,原分區特務營已經不在,以特務營為基礎成立了三十四團。這是個非主力部隊的“小團”。剛成立時,這個團不過才七八百人,1941年人最多的時候總人數也不足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