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東陽老人 第二節 張氏英雄(1 / 3)

張培植,名國卿,號文樵,1891年出生在河北省清苑縣東閭村一個小康之家。1895年父親病逝,家道中落。1899年,張培植八歲時,席卷華北平原的義和團運動爆發了,給幼年的張培植心靈裏播下了反帝、愛國的種子。此後,張培植追隨著每個時期的革命先驅,默默的、鍥而不舍的工作著。

1905年,張培植十四歲,在親友的幫助下得以到保定府官立中學堂讀書。這年,同盟會在日本成立,《民報》發行。不久,《民報》到了保定,同盟會的組織也發展到保定。

1910年,清朝政府把粵漢、川漢鐵路權利賣給帝國主義,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紛紛成立保路同誌會,保定府官立中學堂的學生曾罷課聲援。

張培植冒死在北京丁家街參與炸北洋大臣袁世凱的活動(未遂),因參加同盟會反對清政府封建統治的革命活動,

張培植被清政府逮捕,作為“要犯”押解北京囚禁。1911年清帝退位才恢複了他的自由,得以回保定繼續未完的學業。

1914年,張培植以優異的成績學完中學課程。他痛感中國人民體質孱弱,深以“東亞病夫”為恥,決心學醫,為富國強兵盡力。經本人申請,學校保送進入北京協和醫學堂學習。

在北京期間,他積極參加了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活動。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的醜劇,使他痛心疾首。

1919年,他該畢業了。即將到手的大學畢業文憑並沒引起他的注意和關心。他關心的是巴黎和會的協議要將青島割讓給日本。帝國主義拿著中國的權益在做肮髒交易了。秉性謙和的張培植怒不可遏,他不顧校方的警告、親友的勸阻,毅然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就這樣,他在畢業前夕,被學校開除了。

經師友引薦,張培植到同仁醫院當了藥劑師。他利用外國人開設的同仁醫院做掩護,在教會的地下室秘密印刷宣傳品,巧妙地將傳單夾入傳教士散發的《馬太福音》中,散發到群眾中去。

就在此時,張培植的胞弟張國鍾痛恨北洋軍閥在保定作威作福,魚肉人民,到北京與乃兄商量,共謀用炸彈炸死坐鎮保定的北洋軍閥頭子曹錕。張培植用自己的化學知識並參照民間配方,配製了炸藥。

同鄉友好李東園負責製作炸彈殼及裝配。張國鍾執行爆炸。炸彈響了,曹錕未死,張國鍾被捕,張培植、李東園被通緝。曹錕下野後,張國鍾才被釋放,通緝令才取消。

1925年春,張培植回到保定,擔任他與別人合營的化真照像館的經理,同時開設了大生醫院。醫院開業不久,當時的政府以他無大學畢業文憑為由。勒令停業。此後,張培植買了一家小印刷廠的設備。就在醫院舊址辦起了協生印書局。

此外,還陸續經營過“中國書店”、“中華鞋店”、“恒昌照像館”等店鋪,收容、安置了許多革命同誌,並給革命活動以經濟上的支持。在這些店鋪中,“化真照像館”存在時間最長,“協生印書局”的貢獻最大。

協生印書局有32開手搖印刷機網台,16開腳踏印刷機兩台,另有石印機、鑄字機等。用工人二十至三十名,是保定當時較大的印刷廠,張培植親任經理。原第六中學教師、**員趙雲弢被學校解聘後,張培植安排他當了協生印書局的編輯兼中國書店的經理。

協生印書局公開以印刷學生補充讀物、教學參考書為主,同時承攬廣告、表冊、信箋之類的零活,秘密印刷大宗的馬列主義書刊和進步文藝作品。

二十年代,張培植與保定早期的**人張廷瑞、劉憲增等交往密切,負責承印他們需要的印刷品。三十年代初期,**保定特委領導王宇斧同誌主持的北方人民出版社的印刷業務,都是協生印書局擔負的。

在秘密工作條件下,所謂北方人民出版社,其實就隻王宇斧一人,他承擔著編審、校對、發行、聯絡的全部工作。可以協助王宇斧搞些編輯、校對工作,並負責組織印刷裝訂的,隻有張培植、趙雲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