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道路是一條和社會化的學習完全相反的道路,它不是一條塞滿知識的道路,而是一條經驗之路,經驗是第一手的,完全個人化的,所以,也是無法被傳達的,也是無法被頭腦所真正了解的。正因為如此,修行的道路就是一條不斷地刪除掉你的知識、清空你的頭腦的道路。
[導讀]
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所謂“學習”,身心靈的成長不是讓我們學會更多的知識與學問,那些充塞我們頭腦的東西已經讓我們越來越遠離實相了,身心靈的成長是為了讓我們更多地經驗,並從經驗當中獲得智慧。身體是經驗的基礎,是修行的殿堂,所以,回到身體,是非常重要的。
有無數的方法幫助我們成長,而智慧的提升就來自於覺知的成長。從覺察我們的身體覺受開始,慢慢地,我們會覺察到我們的情緒、思想,覺察到我們的人格不同的麵向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生生滅滅……我們就不再是一個無意識的自動化的“機器人”,而是一個活在當下的覺醒的人。
本章介紹了成長過程中一些不同的方法與技巧,你可以把它當做成長路上的一個參考。需要提醒各位的是,無論你學習過多少種方法,永遠選擇那些讓你覺得喜歡的方法,並堅持下去。這樣,在修行的路上,你才是你自己的老師。
回到身體
身體的物理性,讓我們有機會超越頭腦及情緒的變化起伏,回到當下這個片刻,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古老的修行方法都強調回到身體的感覺感受的原因。
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常常容易被忽略,不同的是,我們的頭腦或心理卻更多的受到關注。事實上,身體才是一切成長的基礎,是我們修行的殿堂。
頭腦是喋喋不休變幻莫測的,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它也是最外圍的。但過去幾十年的學習卻大多數是用來喂養它,各種各樣的知識、概念、信念、理論被發展出來,灌輸進去,讓它變得很有“學問”,也越來越頑固而狡猾,一個頭腦越發達的人,總是離真理更遠。
情緒是屬於心理的,它仍然是外圍,但比頭腦要接近本質一些。有一個古老的比喻用來形容情緒與我們核心本質的關係,它們就像是波浪與海洋的關係一樣,波浪隨時來來去去,但海洋一直都在那裏,在大海的深處,風平浪靜,我們的內在本質是如如不動的。
如果我們總是試圖抓住我們的思想或情緒,那就像天空想抓住浮雲,海洋想抓住浪花一樣,徒勞無益。思想與情緒來來去去的特性使得任何對它們的執著都變得毫無意義,而試圖改變它們的想法也會讓我們像追趕自己尾巴的小狗一樣,累死了也做不到。對思想與情緒的執著也是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的最重要的原因。惟一讓我們回到當下的,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的物理性,讓我們有機會超越頭腦及情緒的變化起伏,回到當下這個片刻,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古老的修行法門都強調回到身體的感覺感受的原因。當你回到身體的時候,你的頭腦就不再活躍了,你變得可以和自己在一起了。修行內觀(VIPASSANA)的朋友都知道,佛陀當年的教誨,就是讓人們從觀察自己的呼吸開始,再進一步觀察自己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感受。
身體是極有智慧的,一方麵,它帶你回到當下。而來自於身體的學習,是完全第一手的,是一種經驗,而不是知識。記得去年我去參加內觀禪修的時候,我的身體經驗了完全的消融感與巨大的能量流動感,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體悟到,世間萬物都是無分別的,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係統,它與周圍世界的一切都來自於同一個能量振動。而關於“無分別心”的教導,此前可能我已經從書本上或其它同修那裏學習過聽說過不下一百遍了,隻有那一次,因為我身體的經驗,我感動得失聲痛哭,一個巨大的了悟在心裏升起,它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另一方麵,身體會記錄下很多的情緒記憶。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情緒的流動就是一種身體能量的流動。小時候,當我們的情緒不能自由表達,有憤怒不能表達,有悲傷要壓抑,有恐懼不敢正視時,它們就會卡在我們的身體裏,卡在我們的肌肉裏,形成能量結。長期下來,就會形成很多的傷痛,胃潰瘍、脹氣、心絞痛、癌症腫瘤等等,現代科學已經有很多的研究證明,我們身體的病痛大多來自於心理情緒的壓力。而早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有一個奧地利的醫學博士叫威廉·瑞黑(台灣翻譯叫賴希)的人,他發現了情緒壓抑容易在人的身體上形成“肌肉盔甲”。這個怪才生活在弗羅依德同時代(當然比老弗年輕很多),有一段時間還跟老弗一起工作過,後來發現,弗羅依德對一個病人精神分析了十年也沒有改變,而他發明的一些“怪招”卻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讓病人痊愈。他的工作方法被定名為“生命能”(後來被他的學生們命名為“生物能”BIO-ENERGETICS),是因為他發現宇宙間普遍存在著一種能量,它是萬物存在的力量之源。當然,在瑞黑的那個年代,他的很多理論被認為是奇談怪論,完全是非主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