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內在的事與外在的事是有些不同的,它們有時候還會帶來很大的矛盾,它們甚至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標準,同時經驗內在與外在,有時候會讓人產生嚴重的分裂感。不要完全的拿內在的標準來做外在的事情。比如說,在內在的過程中,我們說不要用頭腦,隻要用你的心,可是往往在外在的世界中,我們是需要用我們的頭腦的。否則的話,我們連辦公室的門在哪裏都會找不著。當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同時兼顧內在與外在會創造出一些矛盾,會引起內在的衝突,我的經驗是,去經驗那些矛盾與衝突,換著法兒的去經驗它們,直到有一刻,它們全都消彌了,你會發現,其實沒有內外之別。外在的世界就是你內在世界的反映。如果你的內在是統一的、和諧的,充滿寧靜的,你會發現,外在的世界也開始變得和諧與美好了。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我所主張的向內走,它不是脫離日常生活的棄俗的行為,恰恰相反,它是浸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的,浸入到我們的謀生過程中。帶著覺察,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你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專門花時間坐在那裏打坐。對於初學者來說,每天早晚花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來靜心是很有幫助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培養我們在日常言行中的覺察力,也即是活在當下的能力。當我們可以帶著這種靜心的品質去謀求生活的時候,庸常的生活也變得充滿了神性的美好,這才是它的奧秘。
我們都是神投手
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功能強大的投影儀一樣,每時每刻都在忙著將自己內心的負疚和不安投射到別人的身上,極少有人能夠麵對真相。
投射(project),是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主體將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征歸咎於他人。說的形象一點,就是把自己不喜歡的思想觀念以及情緒等,扔給別人,認為是對方的錯。
有一個故事最能說明投射的含義。話說蘇東坡和佛印是一對好友,有一天,蘇東坡與佛印一起打坐,他們從定中出來以後,蘇東坡告訴佛印,你知道你在我心目中是什麼嗎?佛印搖頭說不知,蘇東坡說,你在我心中是一坨屎。佛印笑而不語,蘇東坡忙問,那我在你心中是什麼?佛印說,你在我心目中是一尊佛。蘇東坡十分得意,啊,原來我是一尊佛!回家後急忙告訴他那個出了名的才女妹妹蘇小小,小小一聽就樂了:心中有佛自然見誰都是佛,心中有屎自然見誰都是屎了!
我們常常說,別人是自己的鏡子,也就是說,我們從別人身上所能看見的,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東西,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看見其它任何東西。實際上,心理學中所說的投射也有兩種,一種是向外的投射,即:都是你的錯!另外一種就是向內的投射,即,我們把外在環境中出現的不好的事情歸咎於自己,都是我的錯。孩子們天生具有一種向內投射的本領,爸爸媽媽吵架或者離婚,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形成一種強烈的內疚感,覺得是“我不好”而導致的。慢慢地,這種深刻的“我不好”積累得夠多了之後,內心無力承受了就把它扔出去,說是對方的錯。
因為投射的以上特性,所以,不難發現,投射的世界其實和真相無關。而投射所能帶給當事人最大利益就是,我不需要為我自己負責任。我生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對待我,我不能好好工作是因為坐在我身邊的人老打電話影響我,我傷心是因為我說話總是沒人聽……總之,我們的不幸都是由外麵造成的,這個外麵可能是你的家人,同事,老板,朋友或者市場賣菜的大媽,也可能是政府,是社會,是瘋狂的世界,再往前推一步就是自己的命不好,運氣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