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自我吧,帶著愛與覺知,開始行走在真理的路途上。
個性就是製約
我們每個人身上就像是達利的“抽屜人”一樣,身上帶著很多的小抽屜,每一個抽屜裏都裝著一大堆的對某一類情境反應的不同曆史。這些曆史的抽屜就形成我們今天說的個性或人格。
個性或人格(personality)其實是個很難被定義的東西。我想,它是指某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我們的信念係統、情感表達模式及行為模式,它就像是一個大的集裝箱,而箱子裏麵裝著的都是自我(ego)的不同麵向。
個性是我們區別於他人的一個標誌,是一個個體存在於社會的一種自我表達,雖然它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描述,但是,它卻是容易被感知的。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很有個性!其實就是說,某人的思想、情感表達及行為方式比較有特點,跟大多數人不一樣。這個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特質,比如說有的人易怒、有的人多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個性很像我們一般人說的性格(character),其實,很大程度上,這兩者是指同樣的東西。但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來說,有人會將二者區分開來。在我看來,這樣的區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那麼,一個人的個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一方麵來自於我們童年的早期決定,一方麵來自於父母的遺傳,另一方麵,它也可能來自於前世的經驗。
先說說早期決定,也就是我們的人生劇本大部分都是在我們的人生早期就被決定了的。它來自於童年的一些事件,孩子根據某些事件而做出了一些早期的“非理性” 的人生決定,並由此而形成一種固定的反應模式。舉個例子,父母經常吵架不和,很可能導致孩子做出這樣的非理性決定:婚姻是一種折磨,是不幸的,長大了我也不可能擁有幸福的婚姻。這樣的信念一旦種下,這個孩子在自己今後的人生中,潛意識就會不斷地為自己的兩性關係製造出種種不和,以印證他早期的非理性決定。那麼反映在他的情感模式中,就是要麼就是像父母當年一樣和自己的伴侶不斷地吵架,情緒容易衝動而失控;要麼就是“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而在自己的兩性關係中竭盡所能地避免吵架與衝突,壓抑自己的憤怒而委曲求全。而這樣的模式一旦形成,它就會在人生中不停地重複,並因此而形成一種不被覺知的自動化反應模式。每一種信念後麵都會帶出一連串的情感表達及行為反應的模式。我們每個人身上就像是達利的“抽屜人”一樣,身上帶著很多的小抽屜,每一個抽屜裏都裝著一大堆的對某一類情境反應的不同曆史。這些曆史的抽屜就形成我們今天所說的個性或人格。
而某一種人格特質的形成,其最終的目的都是——求生存。有些人喜歡抱打不平,喜歡進攻,因為在他的早期決定中,他會認為隻有主動進攻才有可能活下去;而另一些人可能喜歡隱忍退讓,因為在他們的邏輯裏,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活下去。一個人形成什麼樣的個性特質與他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可能來自於前世的經驗。
葛吉夫是將九型人格的古老學問納入現代研究的第一人,他後來的學生發現,很多的人格特質都是累世相同的,也就是說,很多人的性格號碼實際上是重複了很多世的。我非常相信這個說法,因為如果我們相信有輪回,那麼讓我們不斷輪回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我們的思想、情緒與行為模式的無意識,這其實就是佛學中所說的無明,無明是指意識(覺知)的缺席。而“模式”的本身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它既然可以在人的一生中重複,它就可以在生生世世中重複。
很多西方成道者在談到他們的成道體驗時就說過,所謂成道就是你的人格被融化。是的,人格就是製約,它像是被固定在某些特殊容器裏的冰一樣,已經完全失去了水本來的柔軟、變化無定的特質,隻能讓人看到它某一種特定的形態。而實際上,我們的本體真我卻是廣闊無垠的,就像水一樣,它既可以化作水蒸氣充滿整個天空,也可以變作河流,一路歡唱奔向大海,也可以變成湖、變成冰,變成任何的形態,而水一旦固定成某個特定的形狀,它便失去了它的選擇性和可能性。我們對人格的認同就是這樣,我們常常認為我們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我們隻能做這個,而不能做那個。“瞧,這就是我的風格!這就是我的原則!”我們對人格自我的認同往往還振振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