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前麵說過,身心靈成長過程的第一步就是“接納自我”,但是,在這個沒有回頭路的成長過程中,再往前走,我們就會發現,成長最大的障礙與困難將會來自於“自我”。
自我就是“頭腦”(mind),它是一些由各種並不真實存在的思想、概念、情感模式、身份認同等所虛構而成的個體感。 它並不是實際的存在,但是卻被大多數人誤認為真實的自己。身心靈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破除自我的幻象,而接近真我的過程。自我習慣於帶著各種各樣的麵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它努力想要逃避的就是真性的顯現,因為一旦真我露麵,它這個冒牌的假我就得消亡,那是它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自我會使出種種伎倆來逃避或攻擊任何成長的可能。人類的心靈痛苦不來自於事實本身,恰恰來自於自我對事實的解釋。
本章將著重探討自我的真實本質,戳穿自我的種種把戲,並指出內在成長的路是一條需要巨大勇氣與決心的道路。
人人都有精神病嗎?
細數下來還真讓人有點兒不寒而栗,難道美國的中產階級已經到了人人都有神經病的地步?
這些天我在看《絕望的主婦》,顯然,“主婦”劇的創作誕生來源於對《欲望都市》成功的模仿,但是,兩劇之間的差異仍然是巨大的。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她們婚姻狀態的差異,最大的差異在於《欲望都市》比較散文化,而《絕望的主婦》有點兒過於戲劇化。散文是更接近生活真實的,雖然說有時候生活比小說還像小說,可那也僅僅是針對某些特定的人與事而言的。說句老實話,自己早已過了過分追求情節的年齡,對於這群主婦被安排得如此戲劇化的人生,我是有點兒不太敢苟同的。想想,天底下哪有那麼多的自殺他殺全湊到一條街上的事兒?更何況,故事還發生在美國的中產階級聚集區,據說他們可是一群生活得無比規律和循規蹈距到幾近boring的人,這又不是在布魯克林區,哪有那麼多的刑事案件發生?
但是,《絕望的主婦》仍然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連續劇,它雖然和《欲望都市》的真實性甚至都市化的時尚沒法比,但有一點兒它是非常好的,那就是它的精神分析做得非常到位,某種程度上,它是一部心理劇。我感覺編劇和導演是熟知心理學的人,以至於整部劇呈現出某種“泛精神分析”的傾向。
看看片中的角色,無不是某種特定神經症的典型:蘇珊的“被卡住的小女孩”情結,從小父愛的缺失,造成她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沒有主見,有依賴心理;布麗的強迫症,過度的潔癖和完美主義心態,以及完全切斷內心感受的左腦式思維方式;模特出身的加布裏奧是個極度空虛的物質女郎,從小成長環境中缺乏安全感導致她極度地以自我為中心;麗娜特算是相對正常的,理性聰明能幹,但她本人就是一個極喜歡精神分析的人,自我分析也分析他人,有輕度的自我價值不足;放蕩的依迪就更不用說了,征服男人是她用來滿足她極低的自我價值的慣用方式……
男人們也沒有幾個正常的:蘇珊的前夫極度的不負責任,布麗的老公極度的性壓抑,索裏斯極度的占有欲和自私(當然在第二季中他開始被感化而成為基督徒),湯姆還算正常,但也有點兒自我價值不足;帥氣的麥克是個過失殺人者和複仇者,一直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不能自拔;藥劑師喬治就更不用說,是個變態狂和殺人犯;還有小哲克和他的父母,長期生活在謀殺的驚恐和謊言中……
這樣細數下來還真讓人有點兒不寒而栗,難道美國的中產階級已經到了人人都有神經病的地步?當然不至於那麼恐怖,生活也不可能如此的戲劇化,但是,該劇確實某種程度地表現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心理狀態,雖然有點兒誇張,而且,某種程度上,它體現的也隻是普遍的人性。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得出一個結論,中產階級(或有錢人)比窮人的心態更不健康。情況也許正好相反。對於窮人來說,吃飽肚子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們不可能有閑心去關心自己的精神或心理狀態。人們隻有在吃飽喝足了以後才有心思顧及自己的精神需求,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這也是馬斯洛說過的不同需求層次的問題,精神需求是最高級的需求。而精神需求的開始來源於對精神空虛的覺察和反思。在我看來,美國人已經開始了這種覺察與反思。這也體現在他們的電影電視作品中。相較於那些仍然沉浸在追求物質的社會中而渾然不覺的人們(比如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中國人),一些美國人已經開始了精神世界的發現之旅。雖然向內的省思一開始會讓我們看到膿瘡,但它卻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
現代心理學從弗洛伊德開始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而美國是目前全世界心理科學最發達的國家。看一個國家民眾對心理學常識的認知度隻要看看他們對孩子和對教育的態度就知道了。美國人是比較講究“愛的教育”的,他們也懂得表揚、認可以及以開放的態度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一點兒從蘇珊與他女兒的關係中可以看出來。而麗娜特也是一個很懂得愛孩子的媽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當她不得不丟下孩子去上班,而兒子因為她的突然離開而幻想出一個打著雨傘的老太太終日陪在他的身邊時,她悲痛萬分,並極力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