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生命就是關係——愛與自由(5)(1 / 3)

第五個麵向,關於放鬆。顯然,一個內在不放鬆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外在的放鬆的。焦慮和緊縮感可以變得很細微,但隻要它在,就會影響我們真正的親密。放鬆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寧靜的背景,它是一種“沒什麼大不了”的放下的態度,它使得一切的發生都變得自然輕鬆,它是靜心。

我說,親密與他人無關,而隻與自己有關。當你學會了怎樣與自己親密的時候,與他人的親密就會變得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

親密是一份帶著靜心品質的覺知,是一種自我意識消失的融合感,是一份沒有主體與客體之分的完全的合一狀態。它不一定需要因為某一個特定對象而產生,你可以在獨處的時候,完全進入自己的內在之後而經驗到它。從修行的角度來看,當你很深很深地進入自己的內在時,你會發現自己不見了,會化作周圍世界的一切,甚至和世界的界分也消失了。你與存在產生了最大的融合與親密,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這樣的親密感是最深刻的滋養,你再次回到了子宮——宇宙的子宮,不,更確切地說,你的內在本來就攜帶著這個宇宙的子宮,無需外求。你,就是子宮,就是融合,就是親密。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因為“愛”這個字眼,太高貴,而它,確實被濫用了。很多人在說“愛”的時候,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有人說,他/她愛我,因為他/她離不開我。我們經常聽到戀人間這樣對話:離開你,我就沒法活了。我們以為,這就是愛的宣言,以為這就是最高境界的愛。可是,對不起,我要說的是,這是很低層次的情感,它根本不是愛。說這些話的人,根本還不懂得什麼叫做“愛”,所以,請不要事事都以愛的名義,不要讓“愛”變得那麼的不值錢。

我們常常誤把依賴和托付當成了愛。對不起,親愛的,依賴不是愛。依賴源自於恐懼,源自於內在缺乏愛的黑洞,源自於缺乏安全感地緊抓,源自於不向內看而總是向外求的習性模式。愛是什麼?愛是恐懼的不在,一個有真愛的人是沒有恐懼的,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一個有很多恐懼的人一定是缺乏真愛的。

一個過度依賴的人,就像是一個托著討飯缽的乞丐,處處向人乞討愛,有時候他們的乞討對象可能是很多人,父母、老師、上級、愛人、朋友;有時候,他們的乞討對象可能隻限定在一兩個人身上,比如說,戀人或丈夫妻子,但這都不妨礙他們的乞討心態,請你愛我吧,你不愛我,我就沒法活了。很多人對我們說著愛,隻是為了換取自己的安全感。有些人可能要反駁我說,不,他/她為我做很多事情,照顧我的生活,他/她是很愛我的。對不起,這隻是他/她要乞討的策略而已,當然,他/她的意識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用策略,但他/她的潛意識是知道的。因為他們內在缺乏愛,知道自己是給不了你愛的,隻能通過這些方法與策略,來給你一個看起來像“愛”的替代品——照顧,有時候,這個替代品也會是另一個東西,它的名字叫做“責任”或者“道德”。

責任是什麼?道德是什麼?它們都是用來滿足社會功能的,源自於頭腦的另一種恐懼,害怕被拋棄,害怕亂套,害怕無序,不相信自己或他人可以做得到,不相信自己或他人有自律的能力,等等。所以,強加給你一些所謂的責任與道德來約束你的行為。不要去相信這些頭腦的把戲,如果你心裏是有愛的,就一定會為你的愛負責任。如果你的內心沒有愛,那些責任與道德就隻會變成你的枷鎖,變成讓你人格分裂的毒藥。

當社會給人們套上了道德的枷鎖,當你身邊的親朋好友以“愛”的名義來照顧你關心你的時候,你以為你就是得到愛了,你以為你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可是,親愛的,我怎麼看不見你發自內心的微笑?是的,被人需要是幸福的,可是,有多少人在用他們所謂的“愛”來剝奪你內心的自由啊,你隻是一個有意識會呼吸的物品,被他們占有了而已。你被那些繩索給捆住,你同時也捆住了別人。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讓人透不過氣來的生活。所以,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因為“愛”這個字眼,太高貴,而它,確實被濫用了。很多人在說“愛”的時候,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愛是什麼?愛是內在的開花。愛是當你經曆過所有的風雨之後,內在那顆靈性的種子終於開出的芬芳的花朵。愛是了解,了解自己就是那最美的花朵,也了解他人與自己一樣,都懷揣著那顆即將開花的種子。愛是接受,接受這個完美世界裏一切的不完美。

愛是什麼?愛是自由,而不是占有。當你真正的經曆過你內在的本體之愛的時候,就會深深的知道,愛就是自由,如空氣一般的輕盈,如宇宙一般的浩瀚,愛就是那樣的無疆界,愛就是胸口一份無限擴大的感覺。一個人是有愛的,當他了解了愛的秘密之後,他就會是博大的,他一定不會想占有,因為不需要。我們會想占有空氣嗎?不會,因為,它太多了,彌散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無需去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