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對於商業稅收的征收不力,自然而然的造就了商品經濟的泛濫。明王朝的滅亡,其實也是栽在了這個上麵。很多人說明朝亡在了內患和滿清入侵的雙重壓力之下,其實殊不知,這內患和滿清入侵其實和商品經濟的泛濫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一是內患,自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這是曆朝曆代不可避免的難題,普遍都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揭竿造反,翻了壓在他們頭上的朝廷。但是從來沒有過一個朝代像明朝這樣,起義此起彼伏,殺不盡,剿不絕,尤其是崇禎時期,更是如此,十八王都出來了。為什麼?這其實跟糧商們有巨大的關係。
糧商們販賣糧食,自然是低買高賣了,而明王朝征收糧食卻又是直接征收銀兩,不征收米麥等真正的糧食,如此,民眾們本來需要繳納一鬥糧食就可以完成繳稅,但在糧商們壓低價格猛跌了一半之後,民眾們就需要賣出兩鬥糧食才能換成原來賣出一鬥糧食便能換回的銀兩,才能完成繳稅。平白要多繳納一鬥的糧食。
但是朝廷不管,而且最後也隻征收到了一鬥的糧食,至於民眾多賣出的一鬥,自然是落入了糧商們得口袋。
如此可以想見,一個年成不好,老百姓們本來就繳稅困難,自己累死累活一年下來也吃不飽,現在又要多繳納一倍甚至於糧商更黑一點的話還要繳納更多,那是吃都沒得吃了。如此,你要我死,我就讓你先死,一人吆喝之後眾人自然揭竿而起!
第二個再看滿清入侵,滿清其實這個時候還是很小的,雖然占據了遼東一地,但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大部落而已,刨去其中漢人、蒙人等其餘民族的人口,其實滿清自己的人口也就十幾來萬。但偏偏就十幾萬人最後居然入關,竊取了人口數億的明王朝,而且還整整統治了兩百餘年,這不得不說是個令人目瞪口呆的悲劇。
一個人口十幾萬,一個人口數億,對比一下真是讓人無語。這數億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十幾萬人給淹死啊,居然還被統治了。
其中原因眾多,但歸根結底,在滿清還沒有崛起,甚至在占據了遼東之後,他的戰鬥力哪裏來的?要知道,中原王朝對於外族那都是實行的雙重政策,一邊開放幾個貿易城,一邊對重要物資進行管製,諸如糧食、鹽、書籍等等,特別是兵器,更是管製得非常厲害,常常一片鐵都不能出關。至於冶煉技術、火炮技術,那就更別提了!
滿清數萬騎兵,戰馬不說是他們獨有的,但馬蹄鐵、騎兵的兵器、成千上萬的箭支,這些哪裏來的?鐵料、冶煉技術,不要說是他們自己開挖的、發明的,這根本是扯淡。
其中的重要願意,其實就是商人們搞得鬼。馬克思說的好,為了百分之十的利潤,資本就能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他就活躍了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而當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時,它就能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的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
明朝的商人們尤其的瘋狂,這已經到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之時,無論是糧食還是精鹽抑或是管製厲害的鐵器、冶煉技術他們都敢於販賣。滿清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可以說是這些商人的瘋狂,導致了滿清的步步崛起,由生活在深山老林裏的野女真人逐步轉變為一個強盛之極的大部落。
在其中,晉商起到了最主要的重要,一是看地理位置就可以判斷得出,這裏剛好是明王朝管製薄弱的地帶,至於遼東,緊鄰滿清,自然戒備森嚴;二是從滿清入關後,這些商人通通成為了皇商。不是一直有這關係,能成為皇商?
雖然來自後世,周世龍見證了商業發達的巨大好處,不僅經濟發達,生活水平提高,國家也逐漸變得強大,但其實在心底裏,周世龍是深深為這些警惕不已,現在主政福山千戶所,他也不會大興商業,相反他還要對商業活動進行管製,嚴格的管製。雖說不會像朱元璋那樣進行嚴格的壓製,但一定要掌控在自己手中。
隻要商人們遵循他的法令,自然好說,但隻要出了格,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那都是直接驅逐甚至於給予嚴厲的懲罰。至於向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之類的,那就更加要給予打壓,甚至直接出動士兵鎮壓也在所不惜!
因為商品經濟的泛濫不僅僅對這個時候的明王朝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即便是在後世二十一世紀,那也是破壞力十足,而且還是是表麵上看不出來,是一片大好形勢,但其實都是隱藏了起來的那種情況。
不說別的,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住房問題,這是絕大部分人都能切身體會到的危害。商人們為了利潤,拚命的炒作,而且還是基本上都是官商勾結的炒作,隻要是個明事理的人都知道,不用人說,這是心知肚明的。以至於房價越來越高,不僅讓普通大眾困惱憤慨不已,就是中央政府,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頭痛的很。而且它還在普通大眾和中央政府之間引發了一道難以調和的矛盾,甚至於讓普通大眾對於中央政府都是漸漸的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怨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