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教育為本!(1 / 2)

擴充人口的問題很好解決,但第二個問題,設立官學,卻是個大難題。

官學自古以來就有,推上去可以追到春秋時代,不過隻是沒有形成體係罷了。不要以為隻是現代才有什麼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其實比之現代,古代的教育一點也不落後,隻是交通和經濟的關係,因此才顯得讀書的艱難。

自隋煬帝推行科舉製度以後,因為即便是小門小戶,窮困潦倒的一介泥腿子,他也可以憑借這科舉一步登天,一躍成為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員,由被統治階級轉變為統治階級,讀書就等於發財,就等於升官,因此教育自然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富貴之家各家都有家學、有私人先生,尤其是大官貴族,其中的家學更是媲美國學、太子監之類的高等學府;中產之家可以去知名學院負笈求學;至於小門小戶,貧苦人家,也可以花上幾個錢,去宗族合力開辦的小私塾中求學。

另外,也有一些甘於奉獻的先生,自掏腰包開辦私塾,貧苦人家即便出不起錢,隻要送上一兩個窩窩頭,盡點孝心,那也有可能求到學。

至於明朝,就更不用說了,不僅各種書院大行其道,就是開國之初朱元璋定下的官學那也遍地都是,基本上隻要不是窮鄉僻壤,渺無人煙的地域,那都是有著官學的存在。

不過在這裏,卻不是軍戶們不願意進入官學,不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官學。誰不想自家後代多讀書,以後有出息,飛黃騰達?但是一來軍戶子弟的前途已經定下了,隻能成為軍戶,世世代代不得脫籍,讀了書有什麼用?二來周世龍開辦的官學卻是著實令人失望,既不講四書五經,也不講千家詩百家姓,成日了除了認字之外,就是開設了一些史書、律令和詩詞歌賦,甚至於還開設有算術!

自家有錢還好說,都沒多少餘錢,學算術做什麼?而且就算學了算術,倒不如去商號店麵裏麵做學徒,既能學到算術,又能在一旁學會做生意,一舉兩得。

前番考慮了這麼多,最終周世龍考慮到了這些問題,下麵的人也都頗有怨言,因此並沒有立即把官學建立起來,隻是成立了一個福山軍校,用來作為士兵和軍官們的學校,認識一些字,順便貫徹一下他的思想,替士兵們做思想教育工作,洗洗腦。

當然,這些並不是周世龍打消念頭的最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整個福山千戶所並不能被他全權掌控,如果倉促做了,那隻能一團糟,根本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

不過現在既然將福山千戶所全部整合在了一起,也是時候進行官學的教育了。至於以上的這些因素,衛所之內軍戶們的怨言,通通沒有被周世龍考慮在內,他打算用強製性手段將教育的事情貫徹下去。

學個算術,軍戶們都不情不願,要是以後把歐洲人聘來教授物理化學,把工匠的技術提取出來建立技校,那這些軍戶還不都要造他的反啊?因此基礎的第一步就應該采取高壓政策,強製性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至於言論的自由、人身的自由,這些都得滾蛋,起碼在沒有取得絕對性的思想改造成果之前,他必須獨裁。

而且說實在的,封建時代的國人,那都是習慣了獨裁,你不獨裁,這些人反而會無所適從,亂搞一通。

要想以後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教育是重中之重。而教育,自然是從小孩子開始抓起最合適。等這些小孩子的思想被他改造了過來,接受了新的思想,那以後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現在條件成熟了,周世龍於是一麵廣為搜略人口資源,一麵撥下了數萬兩白銀擴建官學,在福山屯、高瞳、張格莊等等這些福山千戶所之下的屯堡之內,每個屯堡修建一所官學。隻因福山屯為衛所中心所在,因此福山屯之內的官學規模自然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官學的建成之後,占地極廣,不僅建了一所書庫,花大量的銀子從山東各地或者遠從京師之地購買了數千上萬冊的書籍填充了進去,而且又建立了數十間水磨青磚搭建的校舍,所有入學的學生一律吃住在學校。

在這裏,並不是所有軍戶都願意把兒女送進學校的,不過在周世龍的強製政策下不得不如此。因為按照周世龍的規定,如果不送子女就學,不僅均分的田地要收回,更是要被驅逐出福山屯。

軍戶們自然是滿心的不情願,甚至於有幾個老人還背地裏埋怨不止,直到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不過令他們稍感安慰的是,子女入學之後並不需要花費他們半錢銀子,而且吃住都是周世龍自掏腰包,可以說他們家裏都省下了一個人的口糧,日子也過得比以前相對寬鬆了許多。

至於說子女上學,給軍戶們予以補貼,那是別想了,周世龍不會做那個冤大頭,他正要挾殺人立威的威勢一舉辦成此事。而且若是對這些軍戶們太好了,那會讓他們得寸進尺,以後若是沒有好處,說不定還會因此而恨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