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通過電視、書籍等了解一些體育常識。
(2)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的鍛煉形式。體育運動的多樣化決定了鍛煉形式的多樣化,要幫助孩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形式,這樣有助於他們更長久地堅持。
(3)鼓勵孩子循序漸進有計劃。五、六年級的孩子年齡小,肌肉發展不夠成熟,耐力相對大人要差一些,心髒負荷相對也校因此,不管做任何動作都應該逐漸適應,慢慢掌握。活動量也要逐漸加大,不要操之過急。
(4)監督孩子堅持下來。堅持就意味著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忍耐。如果孩子實在無法堅持下來,就要在實行計劃之前,與其約定,對他進行監督。
練習時間
學習的時候,如果沒有效率,結果隻能是事倍功半。要引導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學習效率高不高,如果不高,就要好好和孩子談談了。
每個孩子都不同——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聽到家長發出這樣的抱怨之聲:“我家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是一個優等生,科科成績很好,但是自從上了六年級之後,越讀越差,越讀越不想讀,你說他不用功嗎?”“孩子本人也覺得冤枉,在學習上自問並沒有偷懶,甚至比讀低年級時還要用功,可是,成績為什麼就上不去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從小學低年級升到高年級,孩子會經曆很多的變化:
學習內容變了,科目多了,各科的深難度也增大了。
老師會嚐試著使用一些比較放手的教法。
每堂課學習的內容多了,老師講課時間也多了,有些內容不易聽懂。
課內和課外作業量不但多了,而且都比較難,做得對不對,不能當即知道,要隔天甚至隔幾天才知道。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如果還是采取以往的學習方法,是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的。作為家長,一定要將這些變化告訴孩子,讓孩子分析原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讓孩子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利於課堂的學習。
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由孩子自己看書學習。預習時,先估計老師將會講多少內容的新課,再對這些內容認真地看一遍,初步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要讓孩子一邊看書,一邊想問題,想想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與舊知識有關?然後,再看看還有哪些地方不懂?把還沒有弄明白的地方記下來,到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課,並在老師的指導下來解決。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要讓孩子最好合上課本,回想一遍,看看書上主要講了哪幾個問題?主要思路是什麼?或者把有關的定理、公式試著證明、推導一下。這樣做,不但可以加深孩子對新課的理解,還可以檢驗預習的效果。
做好課後的複習
這些孩子放學回來之後,就忙於做作業。由於當天上課的內容還沒有複習,對老師講過的新課仍是模模糊糊,所以,很多題目都會做錯。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急於做作業,而是先複習。
一天,媽媽在檢查女兒作業的時候,發現女兒的作業本上盡是紅叉。女兒回來之後,她便問:“怎麼回事?”女兒說:“知識點沒有掌握好!”
媽媽抱怨說:“你在做作業之前,為什麼不先複習複習?”女兒疑惑了:“複習?”
媽媽說:“是啊,我早就跟你說過。每天都要複習當天的內容,你怎麼就不重視呢?”女兒說:“我以為不重要。”
從那一天開始,女兒在每天做作業之前,便多了一項任務——複習當天的內容。果不其然,女兒的作業做錯率越來越校
不可否認,複習對於學習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要讓孩子每天都重溫一下當天老師上課的內容,一邊看書,一邊把新學的內容仔細看一遍,難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一邊看筆記,一邊回憶老師講課的情景,搞清楚課堂上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把書合起來,看看能否把內容記住?隻有在確定內容已經掌握的情況下,才可以著手做作業。
做好“課外作業”
做作業時,一定要讓孩子堅持做到:“看書時不做作業,做作業時不看書”。習慣了這種要求的孩子,到真正考試時,他一點都不會緊張,一定會得到好成績。
做作業時,要讓孩子像考試那樣,字斟句酌地審清題目,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然後做出全盤考慮,理清頭緒。下筆前,要考慮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遇到較難的題目,要反複思考,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步驟,最後有把握了,再下筆做在作業本上……這樣做出的作業才有條理性,質量才高。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製訂學習計劃
要鼓勵孩子,讓孩子為自己製訂一份學習計劃。為了給孩子製訂一個具體可行的學習計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計劃必須全麵具體。一個具體的學習計劃,既要安排好學習時間,又要安排好身體鍛煉和娛樂時間;既有長計劃,又要有短安排。所謂長計劃,就是在這個星期、這個月或這個學期,要做好哪幾件事情、怎樣做。短安排,是指具體到一天或近幾天的做法。
(2)學習計劃必須切實可行。就是說,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來製訂學習計劃,並且計劃要易於執行落實,具有可行性。那麼,怎樣從實際出發製訂計劃呢?
要從孩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出發。
要從時間的實際出發,孩子有多少學習時間,就安排多少分量的學習內容。
要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來安排孩子的複習、預習等學習時間。
要針對孩子的薄弱環節,具體分配時間。
(3)注意檢驗和調整。在計劃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要讓孩子回過頭來檢查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如果發現學習計劃難以付諸行動或收效甚微,就要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及時做出調整,使計劃不斷得到完善,直到孩子滿意為止。
練習時間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適合不同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夠為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孩子學習起來必然會輕鬆許多。
智慧小錦囊:孩子不願意與人交往,怎麼辦?
案例:
陳鋒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陳鋒從小就性格靦腆,少言寡語的,即使家裏來了客人,他也是躲著不見。上學之後,他沒有要好的小夥伴,都不太會與人交往。陳鋒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漠。他覺得,在學校裏沒有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幫助自己,時不時地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他感到痛苦極了。最近一段時間,在與人交往時,他甚至連頭都不敢抬一下,老是低著頭,好像在躲避什麼。自從升入六年級以後,他就開始感到很多事情非常不順利。他感到非常苦惱,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分析:
前青春期,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一定的人際關係問題,這既是一種在孩子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也是導致各種神經症狀的主要因素。
這時候,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會獲得急速的發育,孩子的身心會出現巨大的變化:一方麵,他們非常渴望獲得友誼,非常希望能夠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麵,他們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可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自理能力,自我調整能力差,便會形成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和觀念,所以一般都難以適應人際交往,以至於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專家建議:
(1)告訴孩子:交朋友要注意性情相投,積極真誠。如果交友不當,互相會沾染不好的習性,對自己發展肯定不利,所以朋友交往要注意有益於彼此的健康成長。
(2)教育孩子:與朋友相處要學會寬容待人,嚴於律己。每個人都會有缺點、短處,朋友的作用是互相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並幫助他改正不足。
(3)提醒孩子:朋友之間也要互相尊重,保持彼此的相對獨立和自主性,不可過分依賴朋友,相互是平等又是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