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家長就會全盤掌握各個科目的學習和複習了。在做時間表的時候,有些事情是需要注意的,比如:
(1)計劃表不能隻是簡單地為做表而做,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因此,可以請孩子的同學或者老師看看孩子的計劃,請他們多提一些意見。
(2)確定好時間表以後,每天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應該打開這張表,看一看今天需要做什麼,梳理一下思路,有個大致的心裏安排;到一天結束的時候,則應該再次打開時間表,看看這一天安排的計劃完成得如何。
(3)在複習階段,孩子至少要有3張時間表:月學習計劃表、周學習計劃表和日學習計劃表。有了這3張表,看似繁雜龐大的複習任務,就很容易進行下去了。
練習時間
為了讓孩子堅持到底,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大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目標。分段實施,攻克了一項,再攻一項……靠著這樣的點滴積累,孩子的成績自然會提高。
多思考——在思考中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思考能力,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功。設想一下,孩子失去了思考,將會怎樣?
沒有思考,就不會有見地、見解和主見。
沒有思考,就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沒有思考,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和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一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將會更準確。家長可以經常提出些問題讓孩子去解決,讓他們多思考,多探索,尋求多種途徑和方法去開拓思路。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會靈活思考,那麼做事、學習就容易獲得成功。
有效的思考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幸福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考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成功與幸福,支配著孩子的命運。其實,訓練思維靈活性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要求孩子對於任何一種事物,要從多個方麵來認識它,要往多個方麵想一想。那麼,具體來說,如何實現呢?
給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一些問題情景,讓孩子在問題中學會思考。當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即使家長不知道答案,也不要感到難堪。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有正確的答案,重要的是提問題本身。
一天,在做作業的時候,圓圓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她猜想,這道題目可能超綱了。可是,她還是決定將答案找出來。
圓圓帶著問題找到了媽媽,媽媽看了看,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便對女兒說:“我也不知道答案,咱們一起找找吧!”然後,便和孩子一起談論起來。
為了找到答案,媽媽甚至還打開了電腦。果不其然,這道題的知識點,並不屬於女兒的學習範圍。可是,為了鼓勵女兒學習的興趣,他們還是將問題解決了。
這次解題,不僅大大拓寬了女兒的知識麵,還提高了女兒的智力水平,女兒也因此學會了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其實,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言,思考的過程,比思考的結果更重要。因此,即使你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應克製住自己,盡量給孩子留下探索與討論的空間,否則隻會讓他誤以為,科學僅僅是裝在家長頭腦中的一些事實而已。
讓孩子的思維更具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可以確保孩子準確、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我們身邊,有些五、六年級的孩子能夠從紛繁複雜的表麵現象中,發現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而不被各種表麵現象所迷惑,這些孩子的思考就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為了讓孩子的思維更具深刻性,就要讓他們學會思考,思考,再思考。
唐傑從小就養成了提前預期的好習慣,直到六年級依然堅持著。每天,當他將所有的作業完成之後,他都會對第二天的課程進行提前的預習,找出搞不懂的地方。因此,當同學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新知識時,他已經在複習了。
唐傑喜歡帶著問題聽課,如果在課堂上沒有找到答案,他便會主動找老師在課下將其解決。正因為這個原因,唐傑的成績一直都保持在班級前三名。
研究表明:善於課前預習的孩子,思維容易具有深刻性。一個長期堅持預習的孩子,一定會養成積極的思維動力定型,這類動力定型,在他們長大之後必然會遷移到工作上。
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
有些五、六年級的孩子每學過一個知識點後,往往喜歡模仿老師在課堂上所舉的例題形式去解答問題。如果題目稍微一改變,靈活性差的孩子就不會解了。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分析一下,看看他們為什麼解答不出的原因,讓他們學會從多方麵進行思考。
思維的靈活性,為孩子的創新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研究表明:思維靈活的孩子,一般都會從多方麵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而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敢於與眾不同,引導孩子多角度、多方位地靈活思考問題。
培養孩子思維的邏輯性
從一定意義上講,邏輯思維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掌握客觀世界,並改造客觀世界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所有“望子成才”的家長,都應當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育孩子時,首先就要讓孩子對學習材料有充分的理解。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對材料做出正確的分析、概括、抽象。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讓孩子對概念的精確性、全麵性有所了解;力求讓孩子在概念所處的係統中去理解概念。
讓孩子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關係和情況,或者“是”,或者“否”;或者指全部現象,或者指部分現象……
幫助孩子學會歸納和演繹,不急於下結論,讓孩子學會從若幹事實中找出一般規律,用一般規律來解釋個別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