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和孩子一起應對考前的緊張(2)(3 / 3)

張女士和丈夫都是職場的白領,自從女兒出生之後,他們就規定:每個星期五的晚上要關掉電視,家人進行溝通,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到現在,一直堅持著,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自從女兒升入六年級之後,學習緊張了很多,明顯感覺學習的時間不夠用。為了給女兒提供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他們打算將星期五的這項內容刪除掉。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一家人又坐到了一起。爸爸說:“女兒的學習日益緊張,為了不影響你今後的學習,看看是否應該把星期五的交流時間刪掉。”女兒聽了說:“不用!我覺得這段特殊的時間挺好的,能夠幫我解決很多的問題。”

媽媽說:“可以刪,但是,等到小升初結束了,還要恢複到原來的樣子。”女兒依然不樂意:“你們也太緊張了,這點時間我能做多少事情。還不如充分利用這點時間,幫我解決問題呢。”

爸爸媽媽見拗不過女兒,也就發揚民主,同意了女兒的決定。女兒將自己平時的學習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並沒有讓自己的學習落在別人的後麵。

和孩子交流,可以固定一個時間。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大家的時間,還可以讓其形成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段時間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而是每個人都談,每個人都進行平等的交流。研究表明:這種形式的溝通,會讓一家人的關係感覺更親密。

允許孩子發泄不良情緒

發泄是溝通的基礎,對於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正確認識。對於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容易失控。這裏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李國從上小學開始,就開始學彈琴。前前後後也得過一些獎狀,可是,說實在的,他對彈琴一點興趣都沒有,完全是在家長的壓力下學習。

隨著六年級的學習越來越重,李國的神經變得一天比一天緊張,經常想莫名其妙地發火。這一天,李國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後,在紙上畫了一張畫——頭發豎起的媽媽,旁邊寫著:“壞媽媽!”

媽媽進來給李國端水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這幅畫。可是,她並沒有針鋒相對地斥責孩子,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複後,才和孩子進行了溝通:“為什麼討厭媽媽?說說你的理由。”

此時的李國已經平靜,臉上浮起了羞愧的笑。他拿起那張畫,撕得粉碎。

試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媽媽看到畫後,立即發火,雖然可以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可是就不會有後麵的談話了。事實證明:對孩子的負麵情緒,要采取疏導的方式,這樣才能使溝通繼續下去。

練習時間

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為了實現和孩子的有效溝通,家長們就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孩子和小夥伴要分離了——如何麵對即將離別一起生活了6年的小夥伴

看到馬上就要和朝夕相處6年的同學分別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陷入深深的留戀之中。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正確認識這種畢業的分離。 比如,讓孩子將哀傷適當地表達出來,與重要的人或事物說再見,收集一些與過去回憶有關的線索等。

其實,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麵對分別這樣的場景時,會做出不同的表現,比如: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麵臨分離的時候,會用各種方式表達他們的哀傷,爭取機會與重要的人和事物道別。

回避型的孩子,對分離“漠不關心”,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照舊過往常的生活。

矛盾型的孩子,由於不太會表達悲傷,心情會比較焦慮、不安,情緒容易出現波動,無法專心地做應該做的事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簡單地被歸入到3個類型中去。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所經曆的不同,也可能在幾種類型中發生轉變。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度過畢業這個“動蕩”的時期,在新環境中更快地發揮出自己的技能和潛力,家長就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將離別的方法告訴孩子。

讓孩子適當地表達哀傷

分離,其實就是與過去擁有的事物告別,釋放內心的容量去接納更多新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哀傷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了6年的同學即將分別,惆悵之心自然會在心中升起,這是很正常的。當有了這種情緒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將哀傷的感情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星期天,媽媽下班回到家,聽到從女兒的書房裏傳來了嗚嗚的哭泣聲。媽媽不知道女兒發生了什麼事,急忙推門走進去。此時,女兒的臉上紅紅的,淚珠還不斷地往下掉。

媽媽關切地問:“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了?”女兒哽咽著說:“我不想上初中,我隻想和喜歡的同學在一起。”

媽媽意識到,女兒的心理出現了問題,便說:“這種分離是很正常的,在以後的初中、高中、大學都會遇到。”

女兒依然在哭。媽媽接著說:“其實,即使要好的朋友分開了,以後也可以繼續做朋友的。大家每個星期聚一次,還可以互相交流學習體會,不是更好嗎?”

女兒還在哭。媽媽離開了女兒,自己去廚房做飯了。她知道,要給女兒一定的宣泄時間,等女兒哭完了,事情也就解決了。

果不其然,自從痛哭了一場之後,女兒的心情明顯好轉了。

適當地將心中的感情發泄出來,是一種很好的感情宣泄方式。研究表明:適度地表達哀傷,既有助於孩子處理分離,同時也能夠使孩子與周圍人的情感連接更加緊密。可以采取的方式有:找重要的人訴說分享,或者自己一個人孤獨地流眼淚。

收集一些與過去回憶有關的線索

雖然孩子不能搬走學校,但是卻能夠帶走屬於自己的記憶或者有關它們的線索。

在兒子的書房裏,有一張光盤,上麵記錄了兒子小學畢業前的點點滴滴。那時候,兒子12歲,馬上就要小學畢業了,一想到馬上就要和同學分離了,心情總是提不起來。看到兒子對學校很留戀,爸爸給兒子提了一個建議:你可以用我的攝像機將學校的場景收錄下來。

得到爸爸的提醒之後,兒子明白了該如何做。從那以後,班裏隻要有什麼活動,他都會帶上爸爸的攝像機拍攝下來。什麼聯歡會了,什麼大掃除了……爸爸將這些內容給兒子刻成了光盤。

現在,兒子已經考上了大學,雖然平時很少回家,可是,每次隻要一回到家裏,就會先看看這些碟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了在以後的日子裏,重拾小學生活的點滴,可以讓孩子把留戀的地方用照片、錄像、文檔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些生活的點滴,既可能是幾片樹葉、幾本書,也可能是同學留言、自己看過的雜誌,抑或是一個發夾、一個背包……

讓孩子與重要的人或事物說再見

在小學的六年裏,總有一些人,比如同學、老師,值得孩子留戀。總有一些事情,讓孩子難以忘懷。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他們告別,等待別離後再次的相見。 比如:

可以找機會與同學朋友相約小聚。

可以一個人走一遍學校所有的地方。

可以給同學和老師寫一張卡片、一封信。

練習時間

孩子馬上就要和同學分離了,會在心中升起一種離別的情愫。這時候,作為家長,就要把離別的方式告訴孩子。

智慧小錦囊:孩子晚上睡不著,怎麼辦?

案例:

一位家長說:“我女兒今年上五年級,她心理調節能力很不好,每次無論是大考、小考都特緊張。而且,一緊張晚上到4、5點都不能入睡。即使平常沒有考試,隔一段時間也會有一次特難入睡。每到這時候,都需要我陪著,現在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接觸欲望的逐漸增強,五、六年級的孩子經常會隔一段時間,讓媽媽陪著睡覺,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表現,要順其自然地滿足他。

另一方麵,這也說明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孩子進入前青春期之後,總是希望與同學特別是異性同學建立一種很密切的關係,渴望在這個群體中愛人與被愛。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家長一般都是給予否定,所以他們就會產生不安全感。

專家建議:

(1)鼓勵孩子主動與同學交往,肯定孩子與異性交往的好處。

(2)教育孩子不要把某個弱點看成是全部人格,同時,讓孩子能感受到被需要、被認可。

(3)讓孩子知道,害怕通常是自己想象的,沒有事實根據。

(4)讓孩子允許自己無心的犯錯,然後改之。隻有這樣,才能慢慢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