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譏笑孩子的身體特點,例如頭比較大、發型比較特殊等。
不要用威脅來要求孩子親近。
不要故意戲弄,讓孩子“出洋相”,尤其是人多的場所。
練習時間
在和孩子交流時,少說“不”。五、六年級的孩子,一般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長時間得到別人的否定,會懷疑自己,不信任自己,這對他們一點好處都沒有。
“框框”會讓孩子有規可循——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因此,對於孩子來講,也要有一定的規矩來束縛孩子的成長。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是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其實,規矩就是規則。社會需要規則,如果沒有規則,很難想象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給孩子訂立規矩,道理也一樣;不給孩子訂規矩,受害的不僅是家長,更會殃及孩子本身。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需要理解周圍世界的規則:
他們需要別人對他們的期待。
他們和別人怎麼相處。
他們能夠把一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做得過頭了,會發生什麼。
他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衡量自己不斷增長的技巧和能力。
規則在孩子“學習——發現”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長的信號不明確的話,一心想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還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在為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家長們的方法各不相同。崇尚嚴教,外加棍棒的教育方式,表麵上好像很見效,孩子顯得很規矩,很服帖,而家長不當的言行,在孩子心中會留下多少陰影和傷害,隻有孩子心知肚明,卻又無從表達;對孩子遷就順從,較少約束,又會導致孩子言行隨意,缺乏自我控製意識和能力。
孩子的種種行為無論良好與否都與他所接受的獎勵和懲罰有著密切關係。有時家長會在不知不覺中獎勵和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或是懲罰了好行為。那麼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
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
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告訴孩子:“我要遲到了,你要快點?”怎麼快法?什麼是快?並沒有對他表達出來。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將這樣做的後果告訴孩子,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
為了調節兒子的緊張情緒,“十一”放假的時候,爸爸媽媽打算帶著兒子去逛動物園。
這一天,爸爸媽媽早早就起了床。吃過早飯之後,爸爸去車庫開車。聽到門口的汽車喇叭聲,媽媽知道車來了,便急忙催促兒子:“快點!你怎麼這麼慢啊!”
兒子一邊收拾自己的衣服,一邊往嘴裏塞東西。媽媽急了:“兩分鍾,如果不到,就不去了!”說完,便快步走了出去。
很快,兒子便跑了出來。媽媽鎖好門後,上了車,對著兒子微微一笑。
故事中的媽媽為了催促兒子的動作快一些,便和其約定“兩分鍾,如果不到,就不去了!”不可否認,這樣的約定,結果是明顯的——很快,兒子便跑了出來。這個故事說明: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一定要明確,否則吃虧的隻能是家長自己。
要就事論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給孩子立規矩時,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簽。有些家長經常會說一些“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這樣的話。這樣的說辭,會讓孩子把自己和壞孩子連同起來,從而喪失信心。
每天,兒子在吃飯之前都不洗手,媽媽很生氣。雖然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兒子小時候也進行過培養,可是,自從兒子升入五年級之後,經常會以“學習緊、時間緊”為借口,逃脫洗手的麻煩。
這一天,兒子又要不洗手就吃飯。媽媽看到了,不滿地說:“去洗手!”兒子聽了媽媽的話,不好意思推辭,也就去洗手間洗了洗。
不可否認,這位媽媽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她將“去洗手”換成“你怎麼這樣不講衛生?”必然會給孩子貼上“不講衛生”的標簽,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規矩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
給孩子樹立規矩時,一定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五、六年級孩子的理解力一般都沒有那麼深刻,自我控製能力也不強,樹立複雜艱難的規矩,非但不能夠讓他遵守,反而會讓他糊塗。
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家長講的道理也許他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家長那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度,卻會讓他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實在複雜或者講不明白的道理,應該和藹地告訴孩子:“這是這裏的規定”或者“這是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家長要以身作則,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
所有的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家長也要嚴格遵守的。 比如:
要讓孩子規律進食,家長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
要讓孩子懂禮貌,家長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
一旦立下規矩,不管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都要遵守。 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不許。而不是在家一套,外邊一套。否則,隻會讓孩子糊塗,變得無所適從。
練習時間
為了約束孩子的行為,可以給孩子設定一些“框框”。可是,“框框”不是隨意設計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能夠按照原則行事,親子關係也就理想了。
交流也要有講究——如何與孩子有效交流
和孩子進行溝通,是任何形式的其他教育都不能替代的。為了培養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家長就要學會與孩子交流。
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家長是否時常會感覺到“牛頭不對馬嘴”:
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
想跟孩子說說知心話,他卻心不在焉。
家庭生活中,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應該以充分的愛為前提。如果家長對孩子采取不關心、基至粗暴地對待孩子的正常需求,這種溝通必將失敗,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不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學會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和愛撫充分地傳遞給孩子,並為孩子提供最適當的成長環境。家長要努力調整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做家長。
現在,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保持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已經成為眾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麼,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哪些方麵呢?
找個安靜的地方和孩子談心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般都選在了吃晚飯的時間。其實,相對於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更喜歡在他的“秘密花園”裏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街心公園,或小區遊樂場的秋千上。
自從升入五年級之後,小紅的精神狀態就不太好。她不是晚上睡不著覺,就是早上起不了床;不是今天忘了戴紅領巾,就是明天忘了帶圓珠筆;不是上午趴在桌上睡覺,就是下午不想上課……這一天,班主任老師給小紅的媽媽打來了電話,將小紅的在校情況告訴了她,希望家長配合幫幫孩子。
當天下午,小紅放學回來,吃過晚飯的時候,媽媽帶著小紅來到了不遠處的街心公園。媽媽和小紅坐在一個石頭凳上,伴著徐徐的微風,開始了交流。
媽媽:“這幾天,怎麼了。你是不是打不起精神?發生什麼事了?”
小紅:“我也不知道,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老想睡覺。”
媽媽:“是不是太緊張了,以前你可不是這個樣子。”
小紅:“我覺得就是。自從升入五年級,班裏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緊張了。我有點不適應。”
媽媽知道了問題的所在,便說:“其實,所謂的緊張感,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你隻要將每天的事情都做好了,也就沒什麼可緊張的了!”
那天晚上,母女倆聊了很久。第二天一早,女兒便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從那以後,女兒再也沒有出現過懶散的壞毛玻
這個故事說明:輕鬆的環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裏話。所以,家長要多選一些類似的環境,和孩子進行交流。同時,作為回報,家長不僅應當為其保密,而且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遇到這種事情是如何解決的。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提醒孩子:“事情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固定一個談心時間
為了和孩子實現暢通的交流,可以建立起一個“常態”的溝通習慣。 比如,家人規定,每個星期五都要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談這個星期遇到什麼問題。事實證明:這是一種不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