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和孩子一起應對考前的緊張(2)(1 / 3)

家長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不可否認,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如果家長勤奮好學,經常讀書看報,那麼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也會主動地學習。反之,如果家長整天不務正業,孩子也好不到哪裏去。有這樣一位家長:

小龍是個五年級的男孩,今年11歲。小龍的腦瓜子很聰明,但就是不愛讀書和學習,每次一說到寫作業,他就開始撒嬌耍賴。可是,一說起玩遊戲,他便興趣十足。這天,小龍放學回到家,看到爸爸正在電腦旁邊玩電腦遊戲。他輕輕地走到爸爸身邊,坐到旁邊的椅子上。

小龍的爸爸是個程序員,工作之餘喜歡玩遊戲,是個網絡遊戲迷。看到父子倆共同征戰的場麵,媽媽皺起了眉頭。對這件事情,她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可是,丈夫不聽,兒子更不願意聽媽媽的管教。

媽媽說:“不要再玩了!還不快去寫作業!”孩子看都沒看她,竟然冒出一句:“爸爸可以玩,我怎麼不可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家長隻有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孩子營造一個勤奮好學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主動拿起書本,真正地學會學習。

一到晚上便叫上幾個人一起搓麻將的家長,別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而家長坐在桌邊讀書的身影,便可以對孩子產生一種無聲而有效的激勵。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家長如果能夠多讀一些書,經常性地看一些報紙,不但能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豐富自己的內心,還可以給孩子樹立榜樣,對孩子進行無形的教育。

盡可能減少幹擾孩子學習的因素

有這樣一個事例:

有位孩子的家庭條件特別不好,他既沒有單獨的居室,沒有向陽的寫字台;也沒有書寫台燈、英語磁帶和各種參考書,更沒有什麼握筆器、傾斜式的閱讀書架之類的學習用具。

家長整天忙於工作,常常忽略了家裏還有一個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每天晚飯之後,隻要孩子一開始學習,家裏的電視便會立即響起。這個孩子的成績自然使人大失所望。原因何在呢?幹擾學習的因素太多。

這位孩子在給父母的信中這樣寫道:“你們對我漠不關心,讓我坐立不安。我知道:你們為了生活都很忙。可是,在菜市場一樣的環境中,你們知道我內心翻騰著多少擔憂嗎?我現在怕考試,接過卷子手就哆嗦……”

父母在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時,一定沒料到給孩子帶來的卻是“接過卷子手就哆嗦”的後果!

為孩子提供寧靜溫馨的學習環境,是每一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使孩子的學習時間得到保障,家長就要這樣做:

一到晚上,家長要盡量減少在家與客人的應酬。

電話最好不要安裝在孩子的書房或臥室。

學習過程中,盡量不要臨時支使孩子去做這樣或那樣的家務雜事。

家庭成員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不要發生爭吵,甚至打鬧。

練習時間

要想讓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績,最好為孩子設置一個理想的學習、備考環境。雖然,這樣做起來有點麻煩,可是為了孩子,還是值得嚐試的!

和孩子交流時,少說“不”——少否定孩子

為了讓孩子明確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滿足,不是想做什麼都可以,常常聽到有家長對孩子說“不”。 比如:

在孩子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的時候。

在孩子麵對生理或心理“斷奶期”的時候。

孩子提出過分物質要求的時候。

孩子滋長不良習慣的時候。

家長的“不”,流露出的是對孩子的關心、保護和指導。但是,如果不恰當地說“不”,疲勞轟炸式地阻止,容易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同時也是對孩子的限製、否定和不信任,剝奪了其嚐試和探索的機會。當你認為孩子到了應該獨立的年齡的時候,他卻沒有了自主的可能。那麼,什麼情況下我們要給予鼓勵與引導,什麼情況下又要堅定地說“不”呢?

當家長與孩子溝通時,如果一開口就指責、否定孩子,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覺得在家長那裏得到的隻會是負麵的評價時,他就會關閉溝通的大門,家長接下來講的再有道理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了。對孩子說“不”,請遵守以下規則。

不要和孩子討價還價

許多家長習慣說“吃不完飯,不許上網!”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因為他們會效仿家長,動不動就講條件。

不管在任何事情上做交易,都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被動狀態”。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會計較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會失去探索精神、責任心和同情心。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家長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一方麵浪費了雙方的時間,另一方麵還會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最終,家長就會對局麵失去控製。即使家長將自己的嘴皮都磨破了,也不可能在晚上睡前達成協議。

當家長失去耐心之後,孩子的倔強會令家長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家長就會成為一位暴怒的家長。那麼,如何來中止這種“討價還價”的方法呢?

(1)設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線。在家庭內部發揚“民主”之前,家長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都有一個底線。

(2)限製物質鼓勵,倡導精神鼓勵。一個家庭,如果養成了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孩子必然會變得纏攪。要對孩子多進行一些精神鼓勵,比如擁抱、撫摸、口頭誇獎等。

(3)讓孩子接受討價還價的後果。討價還價往往會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了孩子的休息,那麼,不要心軟,要讓孩子承受討價還價的後果。

小事可商量

受尊重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無法獲得滿足,人類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麵情緒。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家長喜歡與孩子談判,孩子就會樂意與家長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小軍的爸爸媽媽是一對很民主的家長,在家裏,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會讓小軍發表意見。 比如:香皂該買哪個牌子的?吃什麼飯?買什麼款式的衣服?去哪裏玩?……

從小軍一出生開始,他便具有了發言權。每次,家裏遇到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征求他的意見。剛開始的時候,他隻是胡亂給出一些意見,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能夠給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意見了。

到了五、六年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在喜好和興趣等方麵,都會與家長產生分歧。為了達成共識,家長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要與孩子進行商量。為了讓自己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日常作息的安排等小事上,可以與孩子商量。那麼,哪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呢?

(1)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可以看會兒電視。”而不要說:“趕緊去做作業!”

(2)跟孩子有關的事情。不管什麼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家長都不要自作主張,要學會與孩子協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認同。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才會養成民主協商的習慣,才願意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令人羨慕的。

(3)在處理親子衝突時。當親子關係出現衝突時,明智的家長會使用協商的口吻,讓孩子體驗到家長的尊重,體驗到人格的平等。

(4)孩子發表的意見。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與家長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都希望家長能夠尊重自己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用家長的威嚴來壓製孩子,即使孩子口頭上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必須掌握主動權,且當機立斷,不能無休止地討價還價。

不要隨意逗孩子

有的家長喜歡逗孩子玩,看孩子發急的樣子很好笑,非常不可齲孩子想去麥當勞,爸爸心裏明明想滿足,卻說“不行!”孩子生氣了,爸爸才會笑著說:“好,去吧!”

五、六年級的孩子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斷定事物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個小玩笑對成年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對一些孩子來說也無所謂,可是對那些敏感性比較強的孩子來說,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傷害。

那麼,在不了解孩子性情特點的時候,哪些玩笑盡量少開呢?比如:

不要隨意拿孩子的東西,尤其是孩子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