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即將到來的小升初考試,孩子的情緒是緊張的。為了緩解孩子的緊張氣氛,家長就要做好孩子的堅強後盾,在後方為孩子提供些幫助。
站在孩子身邊——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麵對壓力
孩子升入五、六年級之後,很多家長都會普遍反映:有的孩子缺乏持久的學習動力,有的孩子壓力過大,有的孩子動力不足,有的孩子學習情緒波動比較大……
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形,主要和他們的個性特點、考試經曆、學習心態等有關。麵對決定人生前途的小升初,孩子的精神壓力、心理負擔很重,因此容易怯常據心理學家考證,75%的孩子臨考前都有緊張、焦慮、恐慌情緒,如一進考場心跳加快,腦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場,又感到題題會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
看到自己馬上就要升初中了,孩子們會表現出不同的狀態:
有些孩子會坐立不安、心悸心慌,飯吃不下、覺睡不著。
有的孩子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感到腹痛、頭疼。
有的孩子覺著嗓子出現了問題。
有的孩子會持續發低燒。
有的孩子會頻繁上廁所,大便次數增加。
有的孩子離考試日期越近就越緊張,甚至都不想去考常
這些都是典型的考前焦慮症。考試結果說明,許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並不全是因為考題太難,而是因為思想過於緊張,從而導致記憶混亂、思維阻滯而發生失誤。可見,考場不隻是對孩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驗,更是對孩子有無良好心理素質的考驗。孩子在高考前及考試中,調整並減輕心理壓力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重要的陪伴者,家長需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要讓孩子一個人來麵對壓力,要站在孩子身邊。
傳遞積極情感,提高自己的感染力
家是溫馨的港灣,但是家長未必是孩子願意溝通的對象,到了五、六年級,問題依然。要想幫孩子將外在的要求變成孩子自己的內在需要,是有條件的。心理學家指出,這個過程的實現,取決於孩子的幾個心理需要是否獲得滿足,其中,親密感和信任感非常重要。
親子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樣,孩子才可能親近家長,聽家長說話,思考家長的話,認同家長的觀點。如果孩子在和家長的接觸中,感到的是不安全、焦慮、壓抑等消極情緒,孩子必然會抵觸家長的要求和教育。
自從小米升入六年級之後,爸爸媽媽便繃緊了神經。他們知道,在這個時期,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可是,必要的支持還是要有的。於是,他們兩人便輪番去新華書店購買複習資料。當然,這些資料並不是給女兒看的,而是自己用來學習的。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女兒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為孩子提供知識上的幫助。
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和小米進行了一次談話。爸爸說:“小米,現在你已經是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了,到了這個階段,學習會比較緊張,我們不想看到你被學習的壓力壓垮!”小米說:“壓力是有的,現在,我們班上就已經有了這種氛圍。大家都顯得緊張兮兮的。”
媽媽說:“這種情況很正常!不過,我想告訴你,不管你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因為我們是和你在一起的!”女兒聽了,心中微微一顫。
爸爸接著說:“為了配合你的學習,我們也買了很多的參考資料來學習。如果你在學習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向我們谘詢一下,或許,我們這兩個大人能夠幫助你。”女兒看了看爸爸手中拿著的一本小升初資料,說:“不是給我買的吧!”
媽媽笑笑說:“嗬嗬,怎麼會呢?你的學習資料已經夠多了。不過,如果你願意看,我們也不反對!”……
這次談話之後,小米知道,爸爸媽媽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來都沒有害怕過。即使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她也會查找資料努力將其解決。
情緒,是會傳遞的。這些積極的情緒和情感,是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的自信、對孩子的信任。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被激勵和認可時,便會將自己的潛能和責任感激發出來,家長要經常向孩子表達這樣的信息:我們相信你,堅持下去,家長在旁邊支持你,陪伴你!
提升自己的指導能力,做個有能耐的家長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喜歡和家長溝通,嫌自己煩、說自己不懂。這就要求各位家長,除了要處理好親子關係之外,還要懂得一些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己的權威感,不讓孩子認為家長瞎指揮。
家長,不僅可以扮演孩子的養育著,還可以扮演孩子心理、學習的指導者,可以扮演孩子的保健醫生、營養師。孩子的學習和心理方麵,都是需要密切指導的,這是孩子取勝的關鍵。而且,身體是保障,越到後期這種作用越重要。
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家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解決。 比如,通過閱讀來提升家長的能力,可以多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學類的文章;可以通過按摩增進親子關係;對營養、飲食方麵可以多一些關注。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在現實中或網絡群上尋找“家有孩子”同盟,傾聽其他家長的聲音,分析孩子的各種問題,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得失,讓自己獲得一些借鑒……這樣,遇到實際問題,家長就會有技巧地處理了。
提高情緒的自控力,讓孩子不受幹擾
在孩子麵對壓力的時候,家長要警惕“小升初家長綜合征”。現在,孩子的小升初,已經成為家長當下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因為重要,所以情緒多元又多變:期待、興奮、失望、恐懼等,其中較多的成分是焦慮。
隨著小升初的臨近,家長將會不約而同、不同程度上出現“小升初家長綜合征”。教育專家指出:“小升初家長綜合征”是當前六年級孩子的最大壓力。
情緒是會傳染的,就像多米諾骨牌的傳遞,家長的焦慮會加深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家長在處理自己的壓力時,不能自己先被擊垮。要警惕,一旦你的負麵情緒爆發,孩子需要很長時間去消化你的負麵情緒,會條件反射地想起不愉快的事情,而難以進入學習狀態。為了孩子,家長一定要盡可能控製自己可能出現的極端的負麵情緒。
家長要做到:
盡可能不在孩子麵前釋放你的負麵情緒。
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
不要輕易流露出對生活的不滿。
夫妻爭吵雖然難免,也一定要在孩子麵前避諱。
不要讓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影響孩子。
家長們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在整個六年級可能會有幾次和孩子的爭吵和不快,這個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做情商高的家長,要理智地讓孩子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麵對壞脾氣的孩子,試著分析一下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練習時間
當孩子麵對壓力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做呢?是袖手旁觀,還是積極支持。你是如何做的呢?聰明的家長都會站在孩子的身邊,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
不要老拿成績說事——不要讓孩子覺得家長太功利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考出好成績,能夠獲得家長的表揚、獎勵;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可以上好學校,有好工作,在同事、朋友麵前有麵子。但是,事實上,結果經常會和家長想要的不一樣。於是,就有了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心裏不舒服,就打罵孩子,與孩子產生衝突等事件的發生:
孩子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懲罰孩子兩天不吃飯。
數學成績比上一次考試低了2分,家長讓孩子站在牆角,麵壁思過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