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具有從容的態度
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為了在孩子麵前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家長都要從容應對:
1.做個有主見的家長
任何一個人都不會信任一個自己都要依靠別人做判斷的人。在孩子麵前,家長應該充分表現你的主見,迅速地做決定,並且做了就不反悔。 比如,在公交車上,有人埋怨孩子:不懂尊老愛幼,不懂讓座!這時,你可以當場站起來為孩子辯護……隻要有一次,孩子就會對你油然生出敬意。
2.遇事冷靜,能控製情緒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冷靜和理智,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製自我。有些家長喜歡用發火來嚇唬孩子,要知道:不管你怎樣發火,都不如冷靜來得有力。很多時候,家長的確有點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這時,要為孩子多想想:你應該為他們做一個怎樣的榜樣?
3.正確處理孩子犯錯誤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主要在於好奇和無知,有些時候也與控製不住自己有關。作為孩子本人,犯了錯誤之後,經常會驚慌失措,而心存後悔。如果想做一個權威式的家長,可以這樣做:①要給孩子申訴權,讓他從容地講明錯誤是怎樣發生的。②幫助孩子認清錯誤的性質及危害,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犯錯誤的孩子一般都會吸取教訓,加倍努力,對家長心存感激。
要想樹立威信,就要誠實守信
家長一般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不惜重金培養孩子的特長,卻忽視了自己的守信行為,以至於讓孩子對家長感到失望。要知道,不誠實不守信的品性不僅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還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在社會立足,對家長來說,極有必要在孩子心靈中播下誠信的種子。
現在,很多孩子都言而無信:有些孩子喜歡撒謊,有些孩子喜歡弄虛作假。在“威信”一詞裏,“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想讓孩子對家長心悅誠服,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誠實守信。對家長來說,要遵循這樣的幾點原則:
不在孩子麵前誇口,胡亂許諾。如果承諾太多而又不能兌現,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便會大大降低。
對孩子做出承諾後,最好立刻把承諾寫在一個隨身的記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時兌現。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應該及時向孩子說明。應該鄭重地向孩子道歉,並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麼形式彌補。
練習時間
很多家長都喜歡以命令的口吻對孩子說話,其實,這樣做,很難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威信。作為新時代的家長,要多想想,自己哪些方麵值得孩子信服?
盡量不要使用批評語言——說話時,要慎重考慮
在我們身邊,五、六年級的孩子,很多都患有心理慢性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家長教育方法不當,不會批評孩子。
有些家長喜歡將孩子的過錯與人格混為一談。當孩子有了過錯以後,家長批評孩子不是對事不對人,而是用簡單地否定、粗暴地訓斥、諷刺來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經常會以家長的標準來衡量孩子,不是站在發展的立場上,寬容的接受孩子的過失,而是小題大做,大發脾氣,並且將孩子以往的所有錯誤重新數落一遍。
有些家長養成了隨口批評、責罵孩子的習慣,不著重說明孩子過錯在哪裏,也不分析過錯的原因,而是更多發泄自己的情緒。
正確的做法應該怎樣做呢?
如果要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此時該批評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當家長批評的是行為時,孩子自然就會明白:隻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家長心目中的印象。
如果針對人格特質來做批評的話,比如:“你這個笨蛋!”“你這個不爭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對他這個人有成見,既然你看我這個人不順眼,那無論再怎麼改變,家長還是會覺得礙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研究表明: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正確使用語言;說話時,要慎重!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批評時對事不對人
絕大多數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都會說這樣一些話:“你怎麼又做錯了”“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麼記不妝……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泄家長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並且,一味的指責,隻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所以,批評孩子時,要多說一些“你不可以做這樣的事”之類的話。這樣,才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自從上了六年級之後,王浩的脾氣就見長,或許是由於學習壓力的增大,或許是由於前青春期的到來,很多時候,他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煩躁。
一天中午,他在書房裏讀書,臨近午飯的時候,爺爺過來喊他吃飯。當時,王浩正在做一道數學題,做了好幾遍,答案都不對。爺爺的話,他也就沒聽見。見孫子還不出來吃飯,奶奶又來到了書房前,衝著門口高喊了一聲:“孫子!吃飯了!”
奶奶的這一聲,將王浩的思路打亂了,王浩沒好氣地回應道:“喊什麼喊!隻知道吃!吃!”王浩的聲音也特別大,坐在餐桌邊的爸爸媽媽都聽得一清二楚,更別說是奶奶了。
這頓飯,大家吃得都很不痛快,王浩更是隻吃了一口,便離開了。當他走進書房的時候,媽媽走了進來,說:“怎麼了,今天心情不好?”王浩回答說:“這道題,解了好幾遍,都沒有得出正確的答案!”
媽媽接著說:“那你也不應該那樣和奶奶說話啊!”王浩聽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急忙出去給奶奶道了歉,同時,他也告訴家人:以後,如果我在做作業,就不要喊我吃飯;我餓了,自然就會出來的。
不可否認,這位媽媽在故事中的處理方式是正確的!不管是語言批評還是行動懲戒,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應該避免牽扯到孩子的個性和人格問題。如果說一些帶有貶低意味的話語,很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情緒,教育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當對孩子有全麵的認識評價,既看到孩子的過錯,又看到孩子的優點,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應當向孩子解釋為何受到批評,如何改正,如何避免再犯錯誤。
使用批評性體態語言要慎重
體態語言雖然無聲無息,但是能傳達豐富的真實信息,其真實性超過口頭和書麵語言。家長應該明白,表示批評和懲戒的體態語言都是消極性體態語,要特別注意運用場合,不要損傷親子感情:
(1)將雙臂倒在背後。家長在監督或懲戒孩子做某件事情時可以采取這種體態,但是在一些普通場合,比如和孩子談話時,不應把雙臂倒背起來。因為這樣做,會給孩子一種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感覺,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妨礙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2)將雙臂交叉於胸前。這種體態會給孩子一種壓力或蔑視的感覺,不利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溝通與交流。當然,這種體態並非完全是消極的,有時給人一種休閑自在的感覺。家長與孩子談心時,如果輔以微笑,也能給人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感覺。所以,對於雙臂交叉於胸前這一體態家長要靈活掌握,避免副作用。
(3)漠視孩子。有時,孩子對家長提出無理要求,家長隻是隨意地用眼睛一瞥,或者看都不看一下,把孩子晾在一邊,就等於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同時也起到了批評和懲戒作用。這也是最傷害人自尊心的一種眼神,家長要慎用這種體態語。
(4)對孩子瞪眼。瞪眼表達了強烈的反對和生氣的情緒,是人發怒時的一種自然麵部表情,對孩子的嚴重不端行為具有威懾作用,起到暫時中止孩子不良行為的效果。但是家長應該有意加以控製,生氣發怒時,兩目圓睜,雙眉倒豎,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長久下去,隻能讓孩子敬而遠之。
使用有效的批評語言,勿嘮叨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簡明扼要,不要反複嘮叨。有些家長喜歡嘮叨,類似的話反複說很多遍,而且是幾乎每天都說,這就像一隻蒼蠅盤旋在孩子的耳邊,直聽得孩子耳朵“磨”出老繭。這樣的批評方式,不僅會讓孩子的身心備受折磨,還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無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
嘮叨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指向孩子的弱點、缺點,即使是說一些好話,也多是一些規勸式的話,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
家長過多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自我保護式的逆反心理,消極對抗、沉默不語或者幹脆與家長針鋒相對以至於惱羞成怒。
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家長。如果家長苛求完美,就會變成“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讓孩子產生厭煩之感,結果家長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
反複雷同的講話內容,對孩子缺乏刺激的新鮮感。除了特別重要的事情可以重複一下,一般的事情家長隻需要說一遍就可以了。
練習時間
五、六年級的孩子,難免犯錯,家長盡量要減少批評性語言的使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慎重考慮,少批評,多肯定。
多和孩子談談心——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
一位教育家曾說:“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和經常的談話中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家長深感頭痛的是:
家長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