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為孩子加把勁——與孩子一起成長,建立良好的情感體驗(2)(3 / 3)

這就告訴我們:孩子愛好穿衣打扮,除了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外,也與有些家長自身的審美觀、消費觀有關。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給孩子多買些衣服,多買些首飾,是應該的。有的家長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在別的孩子麵前“不掉價”。殊不知,這些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是一種誤導。

孩子對美的認識往往會受到家長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將家長的穿著打扮作為效仿的對象。如果家長的審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時髦、穿金戴銀、穿名牌服飾為美,那麼孩子當然就會無師自通,上行下效了。

讓孩子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

適度,就是要適家庭經濟條件之度,適五、六年級的孩子正常需求之度。花錢要考慮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顧家庭生活條件而追求超前消費是不應該的。

(1)要適家庭經濟條件之度,適孩子正常需求之度。家長辛苦工作撫育孩子本來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不能讓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要求而加重家長的負擔。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該花的錢還是要花,但在享樂方麵不能過分追求。

(2)防止盲目消費,讓孩子有計劃地花錢。很多孩子都喜歡盲目消費,不管有無好處,有無必要,是否適合自己,反正一味地追時髦、趕潮流。隻要人家說句“現在就興這個”或“這東西正流行呢”,就非要逼著家長給自己買,這是不妥的。

(3)培養科學的消費習慣。要告誡孩子:要有計劃地花錢,沒有特殊情況不得超支,不能隨意向同學、老師借錢。要讓孩子遠離有害消費,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與良好的生活方式。

讓孩子學會思考

麵對複雜的社會,能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著力培養的重要素質。

社會是個五顏六色的大染缸,社會也是豐富多彩的大課堂。在家長的指導下,讓正在上五、六年級的孩子學會自己做主,學會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僅能使孩子正確區分真善美,使純潔的心靈免受汙染、欺騙和傷害,還能不斷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如何實現這一點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創造思考的家庭環境,有助於提高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一家人圍聚一桌共進晚餐時,議論一天中發生的種種事情,是一個指導孩子最好的機會。

讓孩子留意新聞、廣播等對同一事實的種種不同分析,讓孩子學會集思廣益大有好處。

練習時間

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家長一定要正確認識,同時找出合適的辦法,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孩子有個性——要用“規則”來約束他們的行為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們一般都比較關注自己的外貌,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他們往往會通過張揚自己的個性尋求獨立,但又擺脫不掉內心對家長的依賴,處在一個矛盾的狀態中:

他們尋找自我,標榜自我,認為自己終於長大了,可以自己拿主意了,再也不會是家長的“跟屁蟲”了。

他們開始懷疑一切,認為隻有自己是對的,以往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成了一種約束,所以經常會和家長產生衝突。

種種衝突表明: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社會經驗還不豐富,碰到困難時容易退縮,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幫助。

目前,在很多家長眼裏,把前青春期看成了“老虎”,覺得特別可怕,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在五、六年級都會出現問題。研究表明,在五、六年級出現問題的孩子隻占10%左右,所以家長大可不必過度緊張。

當然,孩子的前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非常獨特的階段,是人類情感豐富而強烈的階段,家長隻要明白了這一時期的特殊性,便會端正心態來對待孩子的行為,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孩子擺脫青春期的困擾。

紀律中的個性更持久

“紀律”和“個性”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有了紀律的約束,個性就不會走極端;同時,有了個性變化的紀律才會更活潑,不死板。不過,在很多家庭中,很多時候,為了便於對孩子的管理,就提倡一刀切。這種做法隻能將孩子的個性埋沒掉,是不值得提倡的。

這種做法,不僅容易扼殺孩子的個性發展,還會抑製孩子發散思維的發展,容易使人的思維固化,行動模式化。在社會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更注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五、六年級的孩子,一般都不願意受約束,更容易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不能采取高壓政策。為了緩和矛盾,使問題得到解決,可以采取一些迂回的溫和政策。

對孩子的個性,要對孩子表示理解。要告訴孩子:有個性沒有錯!但是,作為一個五、六年級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必須遵守學校的規定。個性不隻是標新立異,可以體現在學習上,比如: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還可以把個性表現在一些特長上……這樣的個性,不僅會得到同學的羨慕,還會提升自己的交往地位,提升自己的榮譽感。如果是一些外在的標新立異,比如特別的發型、穿另類的衣著,隻能引起同學的反感。

個性,在任何環境中都需要

在人類生活中,紀律無處不在。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有規範的世界裏,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際交往的需要。因此,家長要教孩子學會在約束中生存。個性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代表了個體的特性。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規則意識,在學校就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在家裏也不是為所欲為的,要學會尊敬長輩等。

不過,在五、六年級這個特定的階段,很可能從小一直很乖的孩子也會出現叛逆的行為,讓家長難以理解。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特點,同時告誡孩子:過於追求奇裝異服,會讓別的同學看不慣,引起同學的反感,從而疏遠自己。

五、六年級的孩子是非常需要朋友的關心的,遇到事情更願意和同齡人說,而不想告訴家長。如果被同學疏遠了,沒有了朋友,孩子就會感到孤獨。有了這樣的體驗,孩子也會自己解決了。

張揚個性需要有人欣賞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而且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具有千差萬別個性的人組成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個性是必需的,如果大家都沒有個性,每個人都一樣,這個世界也就黯然失色了。但是,張揚個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是應該有約束的,否則個性泛濫也就不稱其為個性了。也就是說,個性需要被他人認可!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個性,受到他人欣賞時,才能稱其為個性。

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個性發展要走正確途徑,不能因為孩子的個性發展曾出現過幾次小小的錯誤而訓斥孩子,應該讓孩子明白:

張揚個性沒有錯,但是個性要有人欣賞,才會有生存的空間。

如果隻是標新立異,不合乎社會規範,就會遭到排斥,甚至給自己造成心理傷害,挫傷自信心。

練習時間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的個性會得到飛速的發展,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還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家長要設定一定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智慧小錦囊:孩子看不起家長,怎麼辦?

案例:

一位家長說:“老公和我原本都是農村的教師。1997年,我們兩口子帶著5歲的兒子來到了上海。經過我們的努力,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好轉。去年,兒子中考達到了區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線,然而,我們卻高興不起來。由於沒有上海戶籍,兒子上不了重點公立學校。

“那天晚上,兒子向我們大發雷霆:‘你們真無能,到這裏十多年還沒給我辦上海戶口!你們說為我付出很多。可你們給我什麼了?是好的生活條件,還是可以送我去國外留學?我的同學成績比我差,可人家出國了,未來一定比我好!不能給我倒也罷了,還要整天說為我付出了一切。真是這樣,上學也別讓我擠公車啊/老公經常 被氣得七竅生煙。”

分析:

孩子之所以反應這麼強烈,與其處於青春期這一人生特殊階段有密切關係。進入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與家長發生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在變化,思維上也由兒時的形象思維逐漸變為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方式。一旦這種“家長無能”的認識得以加強並鞏固下來,他就會看不起自己的家長。

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的激素水平上升,情緒激烈化、控製力下降、情感脆弱。這時候的家長,也遇到了“中年危機”。正因為如此,經常會有難以和青春期孩子對話的尷尬。

專家建議:

(1)家長應該進入孩子的“頻道”,多學習、多思考。當孩子興致勃勃向你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時,家長要集中注意力聽。

(2)要尊重孩子,不用教訓人的語氣說話。家裏的事情不妨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如果其意見合理或者與大人一致,即以他的意見做出決定。

(3)要從小對孩子灌輸感恩意識,以行動對自己的親人感恩,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4)要多站在兒子的角度進行反思,找出根源,承認錯誤。

(5)去學校請教老師。通過班會或其他相關活動,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

(6)向教育學、心理學專家谘詢,給兒子做一次品德、人格等方麵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