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會視家長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於拒絕與家長交談。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孩子好比一塊天然的玉石,雖說是“玉不琢,不成器”,但“琢玉”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要講方法,講藝術。要把孩子這塊“玉”琢成“器”,家長首先要使自己成為能工巧匠。
家長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願聽,甚至感到厭煩,那麼,即使你說的盡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文不值。
要想使談話發揮作用,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孩子不拒絕,樂意聽。否則,孩子閉目塞聽,拒不接受,家長的全部努力怎能不徒勞無功呢?
五、六年級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家裏有這樣的孩子,大多家長都比較頭疼。因為你會發現孩子老是跟你“對著幹”,而且什麼事情也不願跟家長講了。而此時,家長們在跟孩子交流時,就更應迂回一點、巧妙一點、智慧一點。
與叛逆的孩子交流,需要智慧一點
五、六年級孩子的叛逆是很正常的,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成長中出現的變化,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家長要理解孩子,如果你想讓他怎麼樣,最好別直接說,而一旦他們沿著我們的方向做了,就要及時表揚他。
一到夏天,很多人都會熱衷於吃一些麻辣串、麻辣燙之類的飲食,劉麗也喜歡吃。在學校附近,每天一到放學的時間,就會有一些小攤販,擺好麻辣燙的攤子,供學生選擇。每天,劉麗都要和同學吃幾串。
這一天,劉麗的爸爸出門辦事,正好經過這裏,發現了正在和同學一起吃麻辣串的女兒。回到家裏之後,便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他們兩人決定想辦法和女兒談談。
可是,他們知道,女兒的這個年齡階段,叛逆性比較強,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可能你越不讓她做什麼,她偏要做什麼。最後,他們想了一個辦法。
晚上,吃飯的時候,爸爸和媽媽無意中聊到了關於麻辣燙的事情,爸爸說:“最近,發生了一件事,你們沒聽說嗎?”媽媽說:“什麼事啊?”劉麗也瞪大了眼睛。
爸爸接著說:“聽說,有個四川的女孩,長期吃麻辣燙,17歲時得了重病,全身都是細菌……”媽媽附和著:“這也難怪!你知道那些麻辣燙是怎麼做出來的嘛-…不說了,想起來都惡心!”
聽了爸爸媽媽的話,劉麗的心理咯噔一下。晚上睡覺的時候,她還特意看了看自己的身上有沒有長出細菌之類的東西。
從那以後,劉麗在放學之後都是直接回家,從來都沒有再吃過什麼麻辣串、麻辣燙之類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五、六年級的孩子交流,是需要一點智慧的。當家長的談話被孩子“無意中”聽到後,或許孩子嘴上不會認同你們的談話內容,但是他的思想方麵卻會出現一些變化。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時間長了,行動上就會慢慢一致了。
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並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家長不是提審罪犯的警察,孩子更不是任人提審的罪犯。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家長應努力去思考、去創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當孩子專心致誌於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候,家長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幹擾。隻有當孩子在比較空閑的時候,他才比較願意與家長交談。
研究表明:與孩子談話的機會並不多,談話的時機往往需要家長去把握,去創造。一般來說,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外出活動返回的時候,全家一起聚餐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比較願意與家長進行交談。
允許孩子犯錯
五、六年級的孩子們犯一些錯誤,其實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家長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有的家長麵對問題時,會誇大孩子的缺點和錯誤,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甚至破壞了親子關係。
在這裏,並不是堅決不讓孩子出現錯誤,重要的是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刻如何對待?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批評,不打罵,引導孩子在錯誤中反思成長,獲得經驗。隻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不斷地逐漸走向成熟。
一些家長認為自己很愛孩子,覺得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是,調查顯示,隻有10%的五、六年級的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愛。很多時候,家長充當的是教育者的角色,孩子一旦犯錯,便會挑剔、批評,以為這樣孩子就可以改好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方法。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隻有被最重要的人接納和理解,才能找到成長的動力。愛孩子的真諦有兩點:第一,要把愛的感情表達出來;第二,愛他沒有任何的條件,以心交心,用真摯的情感感化孩子。當親子關係好了,關係融洽了,就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了。
尊重孩子,別帶著情緒說話
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談話之所以會失敗,不是因為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麵,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麵,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於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多麼矛盾!它隻會導致孩子對與家長交談的害怕。
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家長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的脆弱自尊。如果你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則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他們會覺得家長是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自己的身上。同時,當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家長也不要和他說教。等雙方情緒都穩定了,再坐下來好好交流。
交談時,家長最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多讓孩子表達想法,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散步、看電影,分享彼此的感受、觀點及看法,這樣有利於產生共同語言,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如果你想讓孩子尊重我們,我們更應該先尊重他們。隻有這樣,孩子的心門才會打開,才能更好地溝通和引導。
如果你發現孩子和異性交往過於密切,那麼你千萬別去批評、製止,因為這樣更容易拉近兩個孩子的距離。你不如先表現出極大的理解,並在溝通中積極引導。當家長對孩子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讓孩子感受到家長不拿身份去壓他,在聽他的想法,盡量讓他自己做決定後,他就會很冷靜,就會很好地處理和解決這個問題。
練習時間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想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五、六年級孩子的家長更是如此。為了實現這一點,就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這次,如何給我過生日啊?”——過分攀比讓孩子自暴自棄。
五、六年級的孩子,很多人都喜歡攀比。家長們不禁怨聲載道:“女兒今年上了六年級,一天到晚吵著要手機,我看很多孩子都有,就答應她了。你猜她怎麼說?她說要買最新款的,不能比別人的差。”“我兒子現在一半的心思都在攀比上,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作為生活在群體當中的獨立個體,將自己和周圍的人做比較,是一種正常現象。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正確認識:
孩子愛攀比,說明其內心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家長要理解孩子攀比的動機,如果孩子是想“出人頭地”,家長首先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但也要告訴孩子,不要掉進攀比的陷阱。
這個群體的孩子,剛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難免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迷茫。所以,一旦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他們往往不會做出冷靜的分析,而是急切地想據為己有。正是這種迷茫的心理,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和別人攀比。
其實,跟同學攀比是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尋找認同對象的結果。五、六年級的孩子有個心理特點,就是尋找認同對象,這個認同的對象可以是他們的偶像,也可以是他們的親人、朋友。當孩子得到了和認同對象一樣的東西,比如手機、衣服等,就會感覺自己和他們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如果自己的東西比別人的好,那麼自然就會產生出一種優越感,內心也就得到了滿足。
雖然孩子的攀比心理情有可原,但家長如果不正確引導,最終可能扭曲他們的心靈,家長要利用攀比心理來指導孩子。對於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樣使這種“比”指向積極的方麵,避免其中的負麵影響呢?這是每位家長都應該學習的學問。
家長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以身立教
孩子對美的認識往往受家長的影響,甚至將家長的穿著打扮作為效仿的對象。如果媽媽說:“女兒穿這件紅色衣服真漂亮!”那麼孩子就認為穿這件衣服很美,天天穿著不肯換。如果家長的審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時髦、穿金戴銀、穿名牌服飾為美,那麼孩子當然就會無師自通,上行下效了。
班裏的同學都知道,菲菲是個愛美的女孩子。她不是今天在脖子上佩戴一條項鏈,就是明天在手腕上帶上一塊手表;不是今天塗個口紅,就是明天抹個眼影……班主任因為這個問題,給菲菲的家長打過幾次電話,可是,菲菲媽依然不聽。因為,她就是一個喜歡穿衣打扮,喜歡追趕潮流的人。
菲菲媽經常提醒女兒說:“要做個時尚的人,做個另類的人,不要像其他孩子那樣普通,多沒趣!”在她的耳濡目染下,菲菲也喜歡上了穿衣打扮。
上了六年級之後,菲菲更是變本加厲。她甚至還學著電視裏歌星的樣子,打了兩個耳朵眼……星期天,她還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塗上口紅,翹起頭發,穿起長筒靴,和媽媽一起招搖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