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進入前青春期後,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幫孩子建立起一種良好的情感體驗。每個孩子都有可取之處,如果能夠以孩子為師,無不視為一種協調孩子身心的好方法。
不要頻繁使用“你應該……”——多溝通,勿說教。
在我們的身邊,隻要一說起和孩子溝通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十分苦惱。有的家長說:“孩子已經升入六年級了,我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可是孩子從外麵回來,和我隻有問答式的對話,很少有真正的交流。”有的家長說:“我不讓他做什麼,他偏要去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
做家長的,首先要從自身上找原因。當孩子不能和自己實現暢通交流的時候,要先看看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生活中,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家長急著問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卻沉默不語。
家長用語言強烈地質問孩子,孩子在一邊乖乖地聽著。
家長說:“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就是不聽……”孩子則委屈地在一邊無言以對。
孩子想解釋,可是,家長卻不讓他們多說話。
如果這樣的場景經常在你和孩子之間出現,那就需要多想想了。
溝通,是連接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一座橋梁。通過溝通,家長可以進一步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暢通的溝通,不僅可以對教育孩子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同時,孩子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長,從而理解家長的苦心。
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無法溝通”,其實,問題根本就不在於孩子,而是在於家長。有些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習慣使用“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命令性詞語,這樣就等於將孩子和家長隔開了。
使用命令性的詞語,會讓孩子認為,必須按照家長命令的要求做;如果不做,結果就會……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最厭惡的就是別人向自己發號施令;當他們發現,家長經常使用這種命令性的詞語和自己說話時,就會敷衍塞責,就會將其當做耳旁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從溝通方式上、溝通技巧上去吸引孩子,感化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命令。那麼,如何才是平等的交流方式呢?
學會傾聽,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研究表明:隻有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才能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媽媽汗涔涔地騎著自行車在馬路上艱難地行進著。女兒坐在媽媽的後架上,喳喳喳地跟她說著在班裏與同學鬧別扭的事。
漸漸地,女兒的聲音弱了下來。突然,她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水彩筆。”媽媽聽了,不耐煩地說:“早幹嗎去了,剛才路過文具店的時候,為什麼不說!”
說著,媽媽便調轉車頭,向文具店的方向騎去。可是,誰知道,當媽媽極不情願地帶著女兒返回文具店時,女兒竟然氣鼓鼓地自己跳下車,狠狠地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去。
一進家門,媽媽就衝到女兒麵前質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女兒眼淚汪汪地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
媽媽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女兒紅著臉,哽咽著:“你們家長心煩的時候,可以對我們小孩兒發火;我們小孩兒心煩的時候,找誰發火呢……”聽了女兒的話,媽媽的內心一時無法平靜下來。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態度已經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從這以後,媽媽就開始有意識地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塊空間,讓它去盛納孩子的喜怒哀樂。媽媽與女兒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密切,女兒也漸漸地變得聽話了。
不可否認,五、六年級的孩子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許多家長常常忽視了這一點,隻關注孩子的學習,隻看重考試的分數……所以,許多孩子變得不願和家長說話,變得不聽話。
傾聽是教育的前提,沒有傾聽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很多家庭教育的失敗,往往就是從不傾聽開始的。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家長們都應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如果孩子向你訴說的話題,是你不感興趣的,你也應該耐著性子,表示出對談話內容的關注。
談話時,不揭孩子的瘡疤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喜歡提起從前,喜歡將孩子從前做過的錯事、醜事、難堪之事抖摟出來,似乎不這樣做,不足以說明問題。研究表明:一味地將孩子的傷疤揭出來,隻能讓孩子感到和家長無話可說、不敢說。因為,孩子知道,隻要一說話,家長就會將自己的缺點抖摟出來,用自己的話打擊自己。與其這樣,倒不如不說。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家長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製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保”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被愛、被保護,更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到了五、六年級這種自尊心會變得越發強烈。揭孩子的傷疤,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損傷,嚴重的話還會使孩子產生敵對心理。
和孩子溝通要平等
家長與孩子之間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有些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隻停留在“生養關係”的層麵上,卻忽略了孩子在精神層麵上的要求和變化。
由於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所關心的內容不同,有些家長沒把孩子當成一個對等的人,隻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在和孩子說話時,喜歡采用一種居高臨下的談話方式。要知道,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漸漸失去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有了比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他人的理解,如果總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和他們說話,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壓抑感,時間長了,怎麼還會和你交流?
家長要少說多聽,聽聽孩子自己對這件事是怎樣想的,以及自己的看法或煩惱是什麼。
傾聽時,家長應該放下手裏的事情,眼睛看著孩子,並適當的點頭。用你的眼睛告訴孩子,你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並適當引導。
練習時間
對於這一節提到的問題,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仔細想想,自己和孩子之間有哪些溝通的問題,如果有,可以參考上麵的方法進行糾正。試一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也有可取之處——真誠的向孩子請教問題
當家長們擺著一副權威的麵孔一本正經地教育孩子時,有沒有想過:家長該向孩子學點什麼?有教育專家曾經對所有做家長的人鄭重告誡:“我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以孩子為師。”
我們都知道“能者為師”!拜孩子為師,不是什麼不好意思的事情。今天,孩子們幸運地成長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他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這些家長的想象力……在有些方麵,孩子確實比家長懂得多,比如:
孩子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要大大地超過家長。
孩子們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這一點上,家長不如。
孩子的法律意識比較強,有些家長這一點上比不上孩子。
在傳統意義上,家長知道的永遠比孩子多,但是今天不一定。由於有了各種接收信息的方式,孩子們可以上網,可以跟朋友聊天,可以看很多東西,而獲得的很多東西都是家長不明白的。 比如,孩子說一些英文,家長可能就不太懂,但是孩子們卻明白。所以,在接受信息方麵,在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方麵,應該說子代比長輩更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