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孩子的問題,家長的責任(1 / 3)

不要在人前議論孩子的缺點

不要數落孩子的缺點和弱點,尤其要嚴禁在他人麵前數落孩子。經常受數落的孩子,開始的時候,或許會感到害羞,或許會因缺點感到光榮,洋洋自得地使大家注意他。可是,當他們的耳朵磨起了繭,對缺點習以為常時,便會對缺點產生“認同”,讓缺點獲得足夠的發展。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隻會自暴自棄,隨波逐流。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在他人麵前議論孩子的缺點,一個女兒曾經給媽媽寫過這樣的一封信:

“媽媽:

“您知道嗎?我都不敢再邀請同學來家裏玩兒了。每次同學來到了咱們家,你們總是跟同學說我的不是,什麼‘愛睡懶覺’‘東西總是亂丟’‘不愛洗澡’……一點兒麵子也不給我留!現在,同學們都拿我開玩笑,我都不想去上學了。

“隻要跟您出門,我就得扮演一個好孩子的角色,什麼都得聽您的,要不就會招來您的一通數落。上次在超市,我想吃巧克力,您就是不給買。您就當著好多顧客的麵兒,大聲地數落我:‘真不懂事,太不聽話了/那麼多人!真是太丟人了。

“媽媽,您總是當著外人的麵數落我,您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大人都知道要麵子,難道我就沒有麵子嗎?我知道,您也是為我好,可是我希望您能在家裏跟我說。給我留點兒麵子,行嗎?

女兒:曉曉”

俗語說得好:“樹怕剝皮,人怕死臉”如果自己家裏的孩子長相不美,家長卻逢人便說:“瞧我怎麼生了這麼個孩子!真難看!”孩子聽了,心中一定會十分難過。

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認識錯誤並加以改正,而不是讓孩子感到無比羞愧。因此,在外人麵前,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最好還是忍一忍,給孩子留足麵子。但是要記住:事情過去之後,要蹲下身子跟孩子講話,也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孩子多表揚、少批評

教育專家曾經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隨著年級的逐漸升高,孩子聽到的表揚則在逐漸減少;家長的批評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有的孩子甚至經常會遭受“狂轟濫炸”式的批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孩子到了五、六年級,學習難度增大了。家長的眼睛主要是盯在分數上,隻要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便會引起家長的一頓痛罵。同時,隨著小升初的越來越近,家長腦子裏已經開始“倒計時”。家長的自我壓力增加了,對孩子的心氣也就更濃,孩子稍有不如意,便會進行嚴厲的批評。

孩子升入五、六年級之後,是富於好勝心的,他們十分喜歡表揚。為此,家長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並適當地運用表揚的方法,去推動孩子奮發向上。 表揚時,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分析地表揚,不能太籠統,要讓孩子清楚為什麼表揚?

要根據孩子個性特點和年齡特點,對有驕傲情緒的孩子適當減少表揚。

對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

要講究表揚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口頭表揚、手勢動作表揚。

不要在他人麵前去責罰孩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去鄰居家玩,可是和鄰居的小孩發生了矛盾,把人家打哭了。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後,走出來。當她看到是兒子犯了錯誤時,便讓孩子當著鄰居家人的麵主動承認錯誤,可是兒子卻一句話都不說。鄰居急忙出來解圍說:“孩子玩耍,打打鬧鬧在所難免,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可是,當兒子回到自己家裏時,馬上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

由此可以發現,雖然是孩子,也有羞惡之心。當眾責罰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沒麵子,隻能使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對抗心理等。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保護並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最好不要在他人麵前責罰孩子。

練習時間

孩子也有尊嚴,五、六年級的孩子更強烈。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做踐踏孩子尊嚴的事情。要努力維護孩子的尊嚴,給孩子留麵子!

孩子就是孩子——平等對待孩子

現在,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什麼?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是,有句話絕對可以列在其中,那就是——“快點!快點!”日常生活,不時地可以看到類似的場景:

早晨。“要遲到了!快點起床!”——大人的催促聲一聲比一聲急促。

做功課。“磨磨蹭蹭,動作快點!”——守在一旁“監視”的大人催促聲一聲比一聲急躁。

深夜。“還看電視?!快點睡覺!”———聲聲催促下,大人們已是火上心頭。

心急如焚的家長身邊,對照的總是孩子慢條斯理、分心散漫的形象。有些家長說:“我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拖拉?”有的家長問:“怎麼才能治好孩子的‘慢性帛?”言及此處,很多家長都會長歎一聲,一臉束手無策的表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

有些家長對孩子,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並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從來都不會顧及孩子的想法,家長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家長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其實,家長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家長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家長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來與孩子交往,隻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對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還應看到,在生活中,光有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讓家長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五、六年級的孩子獨立意識一般都特別強,不願意像小時候那樣聽話。家長隻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才會明白,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是正常的。

孩子,畢竟是孩子,要平等地看待孩子。為了做到這一點,要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對待孩子應該真誠

在這個世界上,家長都很愛孩子;但有時候最不理解孩子的就是家長!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照理說,孩子每天都在家長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你應該了解他,可是,事實上呢?要想讓孩子獲得平等的地位,首先就要真誠地對待孩子。

劉欣的家長都非常開明,自從劉欣升入五年級之後,隻要是家裏的事情,一般都會讓劉欣參與進來。最近,他們打算買套新房子,可是房價很高,每個月都要償還一筆貸款。

媽媽把這件事告訴了劉欣:“以後,你可以學著節約了,不要亂花錢,我們恐怕也不會再給你買很多好看的衣服了。”

劉欣感受到了家長對她的尊重,表示理解和支持媽媽。媽媽看到孩子這麼懂事,覺得很欣慰。在以後的日子裏,劉欣不僅自覺地節省花錢,還主動幫助媽媽做家務,從不要求媽媽為她買什麼昂貴的東西。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成人意識,他們不僅會對家庭的基本勞動感興趣,還會對家庭的大事感興趣。他們一般都會主動打聽家長的事,渴望平等地參與到大人的討論中去,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意見得到采納,會形成良好的成就感。

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要沒有任何的虛假。家長要客觀地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以及做什麼。同時,還要向孩子表達你的思想和感受。

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

家長應該明白,大人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不一樣的。如果家長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來對待孩子,勢必會發生許多親子關係上的問題和不愉快。因此,家長應該學會放下自己的成見,試著用“孩子世界”的眼光來了解和認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