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認真程度,預習複習情況,各門功課情況。
寫字是否工整,卷麵是否幹淨,會不會使用工具書。
願不願向老師請教,有沒有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
家長千萬不能對孩子“隻攻其一點,不計其餘”,要用全麵的觀點看孩子。
練習時間
如果發現了孩子的優勢,就要為他們積極提供一切便利條件,讓他們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
相信自己*—自信是讓孩子成功的“點金指”
五、六年級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處於突破與壓抑並存的階段,他們既發現了一個有獨立意識的自我,又不知道自己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便會不自覺地努力保持以前的自我。處於矛盾中的孩子搖擺不定,所以就難以維係自信。正因如此,他們就更沒有信心確定別人是否接納或喜歡自己:
不願意和周圍人說話、交流。
有時候一般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卻偏偏不願意自己完成,想要依靠周圍人來做。
當自己的生活環境沒有其他人優越時,逐漸會產生羨慕的心態,對自己的排斥。
11-12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剛剛從童年步入少年旅途,又逢青春發育期。這時候,青春意識萌發、獨立意識增強、幼稚與成熟並存,所以最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而徒增煩惱。
孩子的自信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不自信的孩子一般都不太喜歡自己,對自己不滿意,這樣一來他們就經常會處於一種悲傷、抑鬱的情緒當中,從而影響身心健康成長。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排解煩惱,借以消除精神上的壓力,讓孩子相信自己呢?
閉上挑剔的眼睛和嘮叨的嘴巴
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將自己挑剔的眼睛和嘴巴閉上。先要看看孩子喜歡什麼,然後才能和他們進行交流探討。同時,還要用家長的實際行動來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追求,從而給予他極大的支持和褒揚。
小明家的早晨永遠是這樣的景象:
媽媽早早地起來,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為小明準備早餐。6∶30,牛奶、雞蛋、麵包準時端上桌,媽媽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小明起床。不知媽媽叫了多少遍,一直快到7∶00了,小明才懶洋洋地起來。小明胡亂刷刷牙,抹兩把臉,然後便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著這頓早餐。
這時,媽媽在為他疊被子,收拾淩亂的衣服、物品,嘴裏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每天讓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動,早飯都涼了……”
小明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隻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之後,他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為他收拾好的書包,轉身往外走。媽媽追在小明的身後喊著:“哎,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點兒什麼,每天都得讓人提醒……”
這是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最常見、最可怕的錯誤——嘮叨。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裏去。所以,做家長的,不要老是隻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家長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起到作用,反而還會產生很多負麵的影響。隻要家長以此為著眼點,並以極大的熱情和行動來欣賞和支持孩子,那麼,孩子肯定就會以切實的努力去爭齲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把孩子當做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同事那樣去看待。遇到事情的時候,要用商量、意見和建議的口吻,這樣,孩子才會體會到自己人格價值的所在,從而信任家長。
當孩子完全信任了家長,而且也感覺到家長是值得信任和尊重時,那時候他一定會對家長敞開心扉,也就自然會接受家長的教育和指導了。如何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1)端正心態,平等待之。很多家長的“家長意識”特別強,希望孩子絕對服從家長的意誌。雖然他們盡量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但孩子仍然“不聽話”。為什麼?因為他們忽視了孩子心靈上的需求。
(2)不回避談性知識。不少家長對孩子觸及性關係的問題避而不答。其實這種因封閉造成的神秘感,反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產生越軌的行為,這大可不必。
(3)熟悉孩子的愛好。家長要與孩子有共同語言,要能談出孩子熟悉並很想了解的話題,進而拓展開來,引導深化。
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
五、六年級的孩子,大腦和神經正在逐漸發育,情緒容易波動,感情十分脆弱,需要家長適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
這時候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家長感,希望他人能夠把他當大人看待。
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發展,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起來,但能力不強,看問題仍帶有片麵性和表麵性。
人際關係逐漸頻繁,渴望找到與自己思想、感情、興趣愛好相一致的朋友,但不善於把感情與理智結合起來。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一種心平氣和、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要經常抽一些時間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清楚地了解孩子目前的所思、所想、所好、所行。
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著急,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能表示出對孩子的失望,要讓孩子將自己的感覺、想法等通通說出來。當家長知道了孩子所思、所想、所好、所行之後,就可以輕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進行恰到好處的指導、鼓勵和鞭策了。
練習時間
自信是孩子成功的“點金石”,要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果發現孩子不相信自己,就要及時扭轉他們的觀念。
智慧小錦囊孩子叛逆,怎麼辦?
案例:
李女士對六年級的兒子傷透了腦筋:“我現在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兒子怎麼會變得如此叛逆呢?兒子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自從上了六年級之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多說一句就厭煩,摔門而走。你越是反對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對著幹。
“在學校,他的這種反抗行為更為突出。學校規定:男生不能留長發,可是他卻偏偏剃了個光頭。看到同學們流露出來的驚奇表情,他居然嗤之以鼻,甚至洋洋得意。”
分析:
五、六年級是一個值得家長焦慮的階段,但是又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一時期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狀態,讓他們本身處於一種混亂的情境,加上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孩子們經常會處於一種痛苦和矛盾中。
進入前青春期的孩子,自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渴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他們處於半開放半閉鎖時期,有些事情不想告訴家長,而爸爸媽媽過多的幹預和嘮叨總會讓他們感覺到厭煩。因此,家長應充分注意孩子的這一特點,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性。
五、六年級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追求獨立、崇尚個性的一個時期。如果家長忽視了這一點,一味地讓其服從自己,一定會和孩子產生矛盾。
專家建議:
(1)家長要意識到:前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比較敏感,他們渴望自由和尊重。
(2)家長要分清楚,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適當地放手讓他去為自己承擔責任。
(3)愛孩子,就要無條件地愛他,而不是用很多條件,例如學習、表現、聽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