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按照既定的程序:點蠟燭——許願——吹蠟燭……女兒都處於興奮之中,其他孩子也開心極了。最後,同學們離開的時候,媽媽還送給他們一人一個小禮物。這些孩子得到了這樣的禮遇,決定要和可欣好好做朋友。
從那以後,可欣又變得樂觀起來了。
孤獨是人類不健康的情緒情感體驗,戰勝孤獨是孩子們健康成長、正常發展的前提。家長在矯正孩子孤獨症的時候,要主動給孩子創造條件。如此這般,才能讓孩子擺脫孤獨的壓抑,勇敢地麵對人生。
幫孩子樹立集體觀念
目前,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集家長的關懷於一身:家中一切好吃的東西,孩子優先;好玩的東西任其玩耍;從未有人和他們爭搶。遇到事情,即使是不合理的,家長也會謙讓。
要讓孩子懂得,個人的行為應該符合社會的準則,讓孩子知道社會是個大課堂,幫助孩子在群體中樹立集體觀念。
有些家長“替孩子做值日”“為孩子不參加春遊謊請病假”,這些行為實際上人為地拉大了孩子與集體之間的距離,不利於合群意識的培養,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勢必會給孩子將來的發展留下隱患,反而害了孩子。
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隻要成績好就行了,別人的事不用管。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沒有看到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局;有的家長往往會擔心孩子“上當”“受欺負”,其實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參加活動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孩子在和同伴的磨合中更容易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更能學會適應。
有的家長以為,自己的經驗傳授足以代替孩子的實踐,隻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就行了,何必要讓他們去學習呢?其實不然,家長告訴的“應該怎樣做”和“不能怎樣做”,和孩子自己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是有所不同的,孩子隻有在具體的活動中才能更好地掌握這些技能。
為孩子多接觸社會創造條件
研究表明: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多接觸一些社會,可以消除孩子的孤僻性格。
1.創造交往的環境
寬鬆自由的氛圍能為孩子體驗社會提供心理保障。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創造合適的條件。 比如,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
家長應該多傾聽孩子的理由,允許孩子自己選擇朋友。那麼,哪些周圍環境能幫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呢?比如,朋友聚會時,家長可以帶上自己的孩子,相約朋友的孩子一同前往;鄰裏交往時,可以創設環境。
2.提供交往的機會
家長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細節來創造機會,比如:
帶孩子到博物館,讓孩子與博物館的解說員進行互動,大膽向他們提問。
帶孩子去飯店吃飯時,讓孩子自己向服務員提要求:點什麼菜、需要加水、需要毛巾等。
帶孩子去書店,讓孩子自己跟其他孩子交流,跟營業員交流。
隻要家長是個有心人,任何地方都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交往。
練習時間
到了五、六年級,有些孩子不想說話,其實,他們已經走入了孤獨的行列。這時候,家長要仔細觀察,看看孩子出現了哪些異常 表現,從而對症下藥,及時治療。
智慧小錦囊:孩子情緒波動大,怎麼辦?
案例:
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已經上六年級了。一直以來都是活蹦亂跳的,可是這兩天放學回到家,情緒波動很大,既不看書,也不怎麼說話,是不是該找個心理醫生啊?”
分析:
五、六年級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大轉折期。身體迅速發育,使孩子們強烈地要求獨立,可是,由於心理的發展相對緩慢,又使他們保持兒童似的依賴性。孩子們在這種相互矛盾的心理狀態中掙紮,難免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再加上,學習任務的繁重,不得不麵對激烈的競爭,心理壓力普遍比較大。
這時,他們大腦的神經機製並沒有發育健全,調節能力還比較差,因此麵對各種壓力和刺激,便很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五、六年級的孩子不像成年人那樣善於控製或掩飾自己,常常喜怒皆形於色,便顯得情緒忽高忽低,特別不穩定了。
專家建議:
(1)為了平息孩子的情緒,不要在考試期間打聽孩子的考試情況。如果孩子主動告知,應多給予鼓勵和安慰。
(2)孩子某科考試失利,或者某科考得不錯,家長不要表現得大喜大悲。
(3)考試期間,家長應將目光更多放在問題的解決上,不要一味地關注那些不可預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