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冷辦法”進行處理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發脾氣,主要是由於環境的影響。如果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家長最好不要遷就,可以進行“冷處理”。一定要等他不哭之後,再滿足他。要讓孩子明白:哭不是辦法,隻有在不哭不鬧和恰當表達意願的情況下,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家長給任性的孩子一些許諾、求他不要再任性了,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方法不但沒有效果,甚至以後孩子還會更多地采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要讓孩子明白:家長不喜歡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會因為他的任性而讓步。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任性發脾氣時,家長最好不要去理睬他,既不能在孩子麵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的神情,也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事後,家長可以向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
其實,一旦孩子太任性,這種消極情緒不能釋放出來會很難受。所以,要給孩子提供發泄的渠道,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運動量較大的室外遊戲。
練習時間
到了五、六年級,很多孩子都會顯得特任性。這不僅有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在於生理發育的影響。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這一變化。
“我該怎麼辦?”——孩子太焦慮,怎麼辦?
焦慮症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很多五、六年的孩子都會在無明顯原因的情況之下,出現緊張、恐懼與不安等情緒:
有些孩子經常由於情緒的不穩定、煩躁、吵鬧、膽怯等原因,害怕去學校或陌生的環境。
有些孩子對學校厭倦:每天上學前不是感到非常難受,就是覺得萎靡不振,甚至裝病不肯去學校。
一旦這種情形持續幾周或更長的時間,家長就會顯得非常著急,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孩子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患了焦慮症。
資料顯示,近年來,五、六年級的孩子焦慮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有些孩子是獨生子女,生來任性;有些孩子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孩子們便在不同程度上患上了焦慮症。可是,很少有家長能夠把它與“病態”聯係起來。
孩子一旦出現了焦慮的傾向,一般都會出現很多的不良反應。 比如,在情緒、行為方麵,孩子表現出與其他孩子明顯不一樣的地方;出現了與孩子的年齡特點很不相稱的地方;給孩子自身、家長等帶來了持續的痛苦和麻煩……
麵對焦慮症孩子,家長要反思: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給了他過多的壓力刺激?一旦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就要采取相應的心理治療,極力消除這種不良情緒。
家長率先甩掉憂慮
家長的敏感、多慮、缺乏自信等一些焦慮人格的表現,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所以,家長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首先要將憂慮的情緒甩掉。
自從孩子升入六年級之後,爸爸就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很多。可是,為了消除孩子不必要的焦慮情緒,他還是像往常一樣,該幹什麼幹什麼。
雖然爸爸沒有給兒子任何的壓力,可是,在兒子的身上明顯出現了焦慮的症狀。 比如,兒子經常會時不時地用手指撓撓後腦勺,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有時候,兒子在書桌前一坐就是半小時,既不看書,也不寫字……爸爸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做了。
一天,爸爸起床很早,叫醒了熟睡中的兒子:“今天是星期天,出去跑步吧!”兒子睡眼惺忪地說:“馬上就要升初中了,哪有閑心跑步!”
爸爸一把拉起來說:“怎麼,升初中就不跑步了。哪有這樣說的道理,快點,起床!”兒子被爸爸的情緒所感染,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跑在小區的花園裏,兒子感受到一種輕鬆與興奮。
如果看到孩子為了考試而焦慮,家長也流露出哪怕一點點的焦慮,對孩子來說都無異於雪上加霜。當孩子被焦慮困擾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家長對此的“無所謂”態度,這會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
麵對孩子的焦慮表現,家長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要沉著、冷靜、自信、果斷,避免大驚小怪;其次,要將內心的焦慮徹底甩掉,在孩子麵前不顯露任何的細小變化。
耐心地傾聽孩子
傾聽,是增進溝通、促進理解、走近孩子的好方法。要想消除孩子的焦慮感,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語,理解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
(1)給孩子傾訴的時間。家長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時間陪孩子。這段時間裏,親子之間可以談論一些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隻有堅持做到這點,才能將關愛源源不斷地傳送給孩子,讓孩子不再焦慮。
(2)從眼神、表情、姿勢中傳遞傾聽興趣。傾聽孩子時,不僅要用善意、鼓勵、略帶急切的眼神凝視孩子,還要用肯定的肢體動作及麵部表情鼓勵孩子說話。
(3)傾聽中要適當提問。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多聽少說,但是可以進行適當的提問。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角色主要是要做一個傾聽者,之所以要提問,主要是為了引導孩子把談話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