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小升初,激烈的競爭,每個孩子都會倍感壓力重大。這時候,家長就要站在孩子身邊,緩解孩子心中的壓力,給他們創造一種輕鬆的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
孩子壓力大,亂發脾氣——平息孩子的脾氣,有辦法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五、六年級的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哭大叫,有的甚至還摔東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不管家長如何哄騙或威嚇,都會擺出一副不達目的不起來的架勢。遇到這種情形,家長們一般都會感到心煩意亂,不知所措,隻有感歎“這孩子脾氣太壞!”
於是,為了盡快平息孩子的怒氣,有些家長就會不惜犧牲原則來滿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這樣做,隻會讓孩子把發脾氣作為逼迫家長就範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的脾氣隻能越來越壞:
孩子看到媽媽不給自己買名牌衣服,便將自己的衣服都狠狠地甩到一邊。
孩子和同學吵架了,回到家裏,對爸爸說話也沒有好氣,胡亂頂撞。
其實,當每個人在受到傷害、攻擊時,在願望不能滿足時,都會心生憤怒,這種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本能反應。對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說,發脾氣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孩子,當他們的獨立願望沒有得到實現時,經常會表現出一定的反抗意識,常用的手段便是發脾氣。
隨著第二性征、生理上的變化,五、六年級的孩子會出現一些衝動,精神上也會出現一係列的攻擊性活動。如果家長不能適應孩子的這種變化,依然過度關心孩子,孩子們就會出現一定的反抗情緒。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一旦能夠用較熟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經常性地發脾氣,如果不及時糾正,必然會影響到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對五、六年級的孩子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如果孩子長時間把發脾氣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比如經常像火山一樣的發脾氣、感情失去控製、伴隨大聲的喊叫,甚至地上打滾……這就有些病態了,家長應提高警惕。那麼,如何來平息孩子的脾氣呢?
接納孩子的壞脾氣
發脾氣,是一種情緒發泄的方式。情緒人人都有,隻是表現方式不一樣罷了。五、六年級本身就是情緒波動較大的階段,這是由一部分生理原因造成的,家長應該多些理解和接納。要明白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看看孩子有了哪些不舒服?
星期五下午,兒子一回到家裏,便將書包摔到沙發上。他拿起遙控器打開了電視,可是,卻沒有抬頭看,而是用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茶幾上放著的幾個蘋果。突然,兒子拿起蘋果,一個個地摔在了地板上。
爸爸聽到了聲音,從臥室裏走出來,看了看亂糟糟的地麵,又瞧了瞧生氣的兒子。 便在旁邊的一把椅子上坐下來。兒子見爸爸出來了,便不再扔了。
等兒子平靜下來之後,爸爸問,發生了什麼事情?兒子回答說:“今天,班裏組織學習小組,讓同學自主選擇,五個人一組。我和周圍的四個同學組成了一個小組,可是,這幾人後來反悔了,不想和我一組了……我非常生氣,老師讓我們再考慮考慮,明天給出最終的結果。”
說完之後,兒子問:“不和我一組,小瞧人!我不就是數學成績不好嗎!媽的!”聽到兒子最後的一個“媽的!”,爸爸知道兒子確實是非常生氣。
最後,爸爸說:“這些同學之所以不想和你組成一組,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好好想想?而且,既然老師給了你們考慮的時間,今天他們回家之後,一定會考慮清楚的。在最終的結果沒出來之前,有什麼好生氣的。”
兒子沒說什麼,隻好默默地將地麵收拾幹淨。第二天,這幾個同學經過仔細思考之後,還是決定和他結成一個小組。因為,他們一致認為,雖然他的成績不太好,可是,天生樂觀,他們也希望能夠在他的感染下,變得積極樂觀一點。
這則故事再一次說明:孩子有脾氣不要緊,關鍵在於,家長要表示理解,允許孩子將自己積壓的情緒發泄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感到小升初的壓力非常大,家長要盡量避免重複提起。因為每提起一次,對孩子的心靈都是新的傷害。這種發泄的方式可能不是直接傾訴,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做噩夢、無緣無故哭泣、亂發脾氣等。可是,如果將這些看做是孩子舒緩壓力的第一步,就不會那麼擔心了。
身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重要
有些孩子遇到了壓力,會用哭泣、發脾氣等方式來舒緩,這時候,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顯得很無措:有些家長和孩子講道理,有些家長無奈之下選擇沉默。其實,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用身體語言來和他們進行溝通,因為很多時候身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溝通效果更好。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更多地陪伴孩子,不要指責。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要和他們爭吵,要耐心地聽他傾訴。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個深深的擁抱往往要比講一堆大道理要溫暖許多、有效得多。
(2)對待孩子的壞脾氣,絕不能縱容。有的孩子會無理地繼續堅持發脾氣,家長的立場一定要堅定,千萬不要妥協。這樣一來,孩子的心中就會留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隻要他哭鬧,隻要脾氣壞起來,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此往複,孩子一旦抓住家長的弱點,壞脾氣也就日益增長了。所以,對待孩子的壞脾氣,絕不能縱容。
多給孩子講道理,少用威力
當孩子向家長大發脾氣時,一般情況下,家長都會感到非常尷尬。打也不是,罵也不是,不管則更不是。其實,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以說服教育為主。
在我們身邊,每位家長都非常寵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了管理好孩子,教育好孩子,還是應該從平時就做起,比如:
多給孩子講一些有益的故事,多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
解鈴還須係鈴人,家長也應該多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如果家長表現出厭惡、鄙視的態度,會給孩子一個負性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好的,是令人厭惡的。但是由於五、六年級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依然會沿襲發脾氣的模式發泄自己的情緒。
在處理這樣的狀態時,要讓孩子學會處理這些不良情緒,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明白你的感受,可是發脾氣不會對事情的解決有什麼益處……”多講一些道理,孩子自然就會感受到家長是接納自己的,還在為他們考慮。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
練習時間
在孩子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向你亂發過脾氣嗎?你是如何對待的?如果沒有辦法,那就看看這裏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吧,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