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贏在小升初——完美跨越六年級這道坎(2)(1 / 3)

不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

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尊心,五、六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用責罵的方式進行處理,隻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並不能幫助孩子從思想上認識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寬容地對待孩子,孩子往往不僅會感謝家長的理解,還會自覺地反省和調整自己的做事方法,並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保持下去。

星期天,周明和爸爸去圖書館買學習資料。馬上就要升六年級了,爸爸很著急,想給兒子提前補補課,讓他多學習學習。周明當然不樂意了,學校的作業已經將他壓得透不過氣來了……一路上,爸爸在前麵走著,周明則在後麵慢慢地跟著。

這時候,一位中年人走到周明的身邊,一看就是外地人。問:“小同學,你知道,圖書館在哪邊嗎?我想給女兒買本參考書,可是,不知道在哪裏?”

周明一聽又是給孩子買參考書,氣不打一處來,心想,現在的家長都怎麼了?然後便隨口說了一句:“在那邊,過了紅綠燈,往左拐就是了。”中年人道了謝,然後便按照周明所指的方向走去。

很快,周明便到了圖書館。爸爸和他樓上樓下轉了個遍,一個小時後之後,才停下來。爸爸提著一個大手提袋,裏麵裝滿了書,正在他們剛要走出大門的時候,正好遇到了那位外地中年人。

中年人說:“你可以不告訴我,但也不能瞎說啊!”周明心裏一驚,拉著爸爸就趕緊往外走。爸爸知道怎麼回事後,並沒有說什麼……這件事也就漸漸地被人淡忘了。

一個星期之後,周明一家三口出去玩。路上遇到了一位向他們打聽道路的人,這次,周明給出了正確的指引。

孩子犯錯之後,絕大多數都會感到很自責,會感到後悔和羞愧。家長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而要平靜地讓孩子麵對,促使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激發起它們糾正錯誤的想法。同時,還可以采用冷靜的態度,從側麵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認識自己所犯的過失,從而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

積極利用負麵道德情感促使孩子反省

羞愧和內疚是主要的負麵道德情感,這種情感體驗會更加深刻地促進孩子的反省,教育效果遠比家長直接的正麵教育有效得多。研究表明:讓孩子自覺地對自己有害於社會或他人的行為感到羞愧和內疚,是一種改變其行為的合理方式。

家長可以嚐試從正反兩個方麵喚起孩子的反省意識,與正麵情感相比,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從而讓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時,還要經常為孩子灌輸諸如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麵道德情感。

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很多家長喜歡越俎代庖,替孩子做總結,這樣做不僅會摻雜家長的主觀價值觀,還會代替孩子思考,剝奪了孩子自己反省的空間,是不可取的。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總結和自我反剩

當孩子因為沒有聽從家長的指導,犯了錯誤時,家長不要幸災樂禍地對孩子說:“早和你說了,你自己不注意,現在嚐到苦頭了吧。”家長的這種態度,隻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不會起到任何教育意義。可以換種語氣來引導孩子:“你自己想想,如果你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做,結果會怎麼樣呢?”這樣,孩子不僅樂於接受,還會從思想上對自己的壞行為進行反思。

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也會在心裏對自己最近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定位,然後將自己好的行為繼續付諸實踐,對壞的行為進行改正。如果事情的結果和自己預想的出現了偏頗,他們就會反思自己的行動了,從而調整自己的狀態。在將結果和過程結合在一起進行自我反省的時候,孩子們再次行動時,就會先考慮再行動,並且會對自己有個更清楚的認識。

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孩子做錯了事,很多家長常常喜歡為孩子承擔後果,使孩子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因為有家長在幫助自己。家長這樣做,會使孩子喪失責任心,不利於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今後還會再犯類似的錯誤。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犯錯的後果,這樣才會促使孩子學會反剩

要讓孩子懂得,如果是自己辦錯了事,就該自己負責,從而使其引以為戒。

有的孩子打了同桌,家長會為犯錯的孩子掏錢,給人家治療。

有的孩子打球時打碎了鄰居家的窗戶,媽媽主動拿錢補償。

這樣的做法,隻會助長孩子不負責任的惡習。不要事事為孩子承擔,孩子做錯了事情,要鼓勵孩子認真分析錯誤,主動承擔後果。同時,家長還要允許孩子為自己辯解。

當然,給孩子辯解的機會,並不是教孩子推卸責任。孩子在辯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家長了解到事情的真實情況,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反省能力。

練習時間

孩子犯了錯誤時,你是如何做的?仔細想想自己的行為,看看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對於孩子的犯錯行為,一定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要麻痹大意!

“同學的爸爸真有錢!真令人妒忌!”——別讓妒忌心蒙蔽了孩子的心

和大人們一樣,五、六年級的孩子也會妒忌,而且他們的妒忌心理往往更加強烈、奇特。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別人的爸爸開豪車,便說:“人家的爸爸真有錢,真令人妒忌。”有的孩子看到別人穿名牌,說:“看看人家,真是沒法比!”……事實表明: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無論是玩具、老師的表揚,還是家長的關注,他們的內心都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

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種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為,所產生的過激惱怒情緒不僅會導致中樞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還會致使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多種心身疾玻

如果孩子具有妒忌心,他們的性格就會表現出這樣一些特點:

有嫉妒心的孩子性格怪僻,不太合群,很難與同伴相處。

有的孩子,在妒忌心的驅使下,人格會得到扭曲,靈魂會受到汙染。

有的孩子會失去理智、泯滅良知,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後,是很難有所作為的,而且他們的事業、社交、家庭等方麵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妒忌,是一種不道德的心理疾病,不僅會對個人造成傷害,還會危害到公眾的利益。有些懷有妒忌的孩子,喜歡處心積慮、耗費心機地算計別人,不僅會消耗掉大量的才智和精力,還會讓自己的內心感到痛苦。

對於孩子的妒忌心,一定要徹底清除,讓孩子樹立起正確的自我形象,努力去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嫉妒呢?

注意孩子的變化,並表示理解

六年級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發育的前期,他們的情緒多變,是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的。但是,對於家長們來說,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緒趨向卻並不難。

對於孩子的這些變化,家長一定要給予同情和理解,並幫孩子把他們的想法說出來。

爸爸帶著11歲的女兒去買衣服,走到衣服專區,女兒卻委屈地要哭。這時候,爸爸對女兒說:“穿不穿名牌並不重要,對不對?”

女兒表示同意,爸爸接著說:“這種感覺就叫‘妒忌’,不過這沒什麼的。”女兒聽了爸爸的話,也就不再堅持了。

當孩子妒忌心理爆發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經常會出現相應變化,比如搞破壞、哭泣或者說妒忌對象的壞話等。家長就可以從這些細小的行為,做出判斷。有時候,妒忌心理也會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方麵,如胃疼、難過、焦躁、情緒低落或者沒有幹勁等。

事實表明:當孩子有了妒忌心的時候,家長的理解可以給孩子帶來安撫。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們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家長耐心的傾聽,以及對他們內心感受的肯定。

不要跟孩子過分強調負麵的東西

很多時候,五、六年級的孩子都會通過觀察大人的做法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當發覺孩子感到嫉妒的時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時,既不要過多強調孩子的立場,也不要指責受到妒忌的對象。否則,不但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忌情緒,還會導致孩子養成動輒歸咎於他人的壞習慣。

一天,孩子發現自己的同桌被邀請參加同學的生日派隊,而自己卻沒有被邀請,心裏感到非常妒忌。回到家裏之後,便對媽媽說:“為什麼邀請他?不就是一個課代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