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贏在小升初——完美跨越六年級這道坎(1)(3 / 3)

孩子有了自責心理,就不要再重複指責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榮譽感。很多孩子都會為考試失利而感到自責,這時候,他們需要的是理解,需要家長來分擔他們心中的苦悶。對於這些孩子,可以對其進行一些克製、溫暖的安慰,這樣做遠比批評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般情況下,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很少有家長會感到高興。但也不能遷怒於孩子。這時候,如果家長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孩子的身上,會嚴重地打擊他們的自信,隻會使孩子陷入更深的自責中。一旦發現孩子過度自責,家長就要立即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立即中止各種偏激的、有背情理的“高標準、嚴要求”。

為了不使孩子過度自責,家長應該學會通過評價過程的方式來肯定孩子的努力。結果的好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努力的過程卻能充分反映出孩子的意誌品質、品德、合作精神、聰明智慧等多方麵的優點。對於處在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講,努力的過程比努力的結果更重要。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對這些過程中的優點予以充分肯定和讚賞。

幫助孩子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

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日子裏,家長不但要鼓勵他們,還要幫助他們找出考試失利的原因。不管是考試沒發揮好,還是作答時出現了原則性錯誤……即使是先前沒有重視考試,家長都要以平和的心態來麵對,但是要叮囑他們:要吸取經驗,迎頭趕上。這裏就有這樣一位家長:

張華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平時學習處於中上等。可是,這次期中考試,數學卻隻考了61分,成了班裏的後退生,不僅班主任點名批評,同學們也都以一種詫異的眼神看他。

張華膽戰心驚地回到家裏,當他將自己的成績單拿給媽媽時,心提到了嗓子眼。可是,媽媽隻用眼睛掃了一下成績,便刷刷幾下簽了字。

晚飯的時間到了,可是,張華根本就沒有心思吃飯,他也不敢吃,一個人在書房裏待著。晚上九點鍾,媽媽敲了敲他的門。張華隻好打開門將媽媽迎了進去。

媽媽將飯碗放到桌上,說:“沒考好,也不能絕食啊!”張華還是不吃飯。媽媽接著說:“這樣吧,咱們分析一下,看看這次為什麼成績會這樣低?”張華便和媽媽分析起來。媽媽發現,上麵的這些試題孩子是會做的。可是,為什麼成績卻不理想呢?

最後,他們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在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張華睡不著,躺著看了一晚上的書。等到真正想睡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媽媽對張華說:“這次沒考好,主要還在於你沒有準時休息,一定要吸取教訓,千萬不能不睡覺了。”兒子聽了,點點頭。看到媽媽沒有批評自己,張華心裏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看到張華成績不理想,媽媽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喋喋不休,仍積極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尋找原因……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正確的做法。麵對一個有自尊心的五、六年級的孩子,家長就需要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成績,家長一定要做一些科學的分析,不能以分數定英雄。要做一個明智的家長,在孩子考試理想時,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輕浮,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刻苦學習;在孩子考試失利時,首先要給孩子一定的安慰和鼓勵,然後幫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孩子才會振作精神,以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

善於從分數的分析中發現孩子的進步

當孩子學習成績進步時,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以肯定與表揚,孩子便會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動力。當孩子學習成績有所退步時,更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幫助。家長就要從點滴的成績中,發現孩子的進步,從而肯定孩子的努力。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從孩子的缺點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有些家長善於觀察,即使是麵對一個滿身缺點的孩子,也能找出其中的“閃光點”。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可以激勵孩子不斷進步,最能體現家長的教育水平。 比如,如果孩子的總分下降了,你可以看一下孩子的單科分有無上升的?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要從知識結構分析,看看孩子有沒有掌握較好、丟分不多的部分?如果能夠將這些“閃光點”找出來,便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

(2)以發展的眼光看,鼓勵孩子迎難而上。一般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孩子一定能迎頭趕上,考出好的分數。對於這一點,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孩子,千萬不能一棍子將孩子打死。否則,隻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對自己喪失信心,這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3)有些家長,經常會這樣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未來發展一定不會很好。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要知道,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考試失利的時候,正是對自己的能力和信心產生懷疑和動搖的時候。如果家長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很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不自信的種子。

為了使孩子克服沮喪的情緒,重新對未來充滿信心,家長可以這樣做:

仔細觀察,發掘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並加以讚揚。

用自己曾經的成功經驗來點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

幫助孩子喚回曾經成功的心理體驗。

練習時間

孩子考試成績出現了不理想情況,你是如何對待的呢?孩子是如何想的呢?要體察孩子的心情,幫他們樹立起信心。這樣的家長,才是合格的家長。

“錯誤”中也能獲得成長——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麵對孩子的各種錯誤行為,不少家長經常采取懲罰孩子的方式。研究表明:懲罰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製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但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受到家長的懲罰後,會出現暴力行為。

有的孩子遭到家長的指責之後,會拒絕學習,厭惡家長。

有的孩子害怕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會表現出一定的順從,可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五、六年級時,孩子的好奇心增強,什麼事情都想做一些,什麼話都想說一說……由於都是“第一次”,因此很容易碰壁,犯錯誤。

生活中,有一種家長,對孩子犯下的錯誤總是不能正確對待,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話,會蜻蜓點水地一筆帶過;可是,如果心情不好,便會對孩子大聲責罵,嚴重者甚至還會拳打腳踢。殊不知,這樣教育孩子是相當錯誤的!隻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懲罰,既不能讓孩子產生正確行為,也不能保證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直接影響著他們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製止或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哪種做法是不對的,哪種做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