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贏在小升初——完美跨越六年級這道坎(1)(2 / 3)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作為家長,首先要使孩子在家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家長,讓孩子自己在那學習,而自己卻自顧自地去做自己的事。孩子看起來是在那學,其實心裏想的和手裏做的都不一定是學習,多數孩子是一邊學一邊玩。這樣消耗了很多時間,效果還不好。

孩子放學回到家裏之後,要適當給他一點放鬆的時間,然後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讀。如果家長沒有時間陪,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給孩子規定時間、規定內容、規定質量……這樣孩子心裏有盼頭,就會按著家長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具有一定的緊迫感。

養成學習的緊迫感,對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孩子學習起來,有緊迫感,懂得自主學習,他們的未來也會是光明的!可是,培養一定的學習緊迫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作為家長,該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的緊迫感呢?

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們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主張來行事。可是,有些家長偏偏喜歡和孩子作對,喜歡給孩子發布一些命令……孩子們當然不願意聽了。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最好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不要逼著他們用家長提供的學習方法,否則,孩子隻能是被動地學,不會擁有緊迫感。

一旦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來學習,孩子的學習勁頭便會十足,學習的緊張感也就有了。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隻要提出總體的要求,就可以了。具體的細節,要讓孩子自己去把握,這樣做,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緊迫性,增強學習的效果。

女兒喜歡趴在床上和上洗手間時看書,為此,媽媽吵過她好幾次。有一次,隻有女兒和爸爸在家,爸爸說:“一會兒,我檢查你新學的英語課。”由於平時爸爸對她管束得不是很嚴,因此,女兒便毫無顧忌地往床上一躺,開始聽錄音、背課文。

不到20分鍾,女兒就把平時要用40分鍾的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妻子回來之後,了解到這種情況之後,根本就不相信。可是,後來試了幾次,果然如此。

要讓孩子學習具有緊迫感,就要自主,因為沒有自主的自覺是不能長久的。在孩子的學習方式上,家長應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在一種適應他自身喜好的、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去學習。

讓孩子正確處理好學習和玩耍的關係

玩是孩子的天性,五、六年級的孩子更愛玩!學習的自覺性如果脫離了天性,也就無從談起了。現在,很多家長就是希望孩子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去玩,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去看書學習。在這裏,我們且不說這種願望正確不正確,僅僅從其可能性上講,就是不現實的。

在玩與學的關係上,家長要把握的就是一個度的問題,隻有做到了既有時間玩,又有時間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娛樂雙贏結果。所謂度,就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尺度。 比如,有的孩子每天可能要有兩個小時的玩樂時間,有的孩子每天可能要有3個小時的玩樂時間。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要達到雙贏,就必須做到兩個確保:一是確保孩子在學習時能夠看到完成任務後去玩的希望。二是確保孩子玩得盡興。在完成任務之後,孩子可以拋開各種壓力,甩掉各種包袱,痛痛快快地玩,開開心心地玩。

體諒孩子的失誤,多鼓勵

對孩子來說,表揚是其進步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孩子。這時候,任何簡單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開創性的。因此,在孩子學習緊迫感的問題上,家長切不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具體操作中,家長要把握好3個環節:

(1)原諒孩子的過錯,並不是為了袒護孩子的缺點,而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隻有孩子認為,自己能夠做到的時候,才會有信心去做;隻有認為,可以做好的時候,孩子才會有決心去努力。

(2)鼓勵的實質是,通過家長的引導使孩子認清他自己所不能認清的內在事物和內在潛力。鼓勵,既要有孩子生活學習環境中橫向的比較,也要有孩子成長進步中縱向的對照。

(3)包容和鼓勵並不都是好言好語,更不是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其失誤的漠不關心,而是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家長要熱心地幫助孩子找到失誤的原因,和他們一起找到克服問題的方法。

要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為了培養孩子,任何一位家長都會舍得下本錢。 比如,讓孩子參加一個又一個的學習輔導班,節假日讓孩子完成一本又一本的課外練習。可是,結果怎樣呢?事實證明:使用這種方法,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緊迫感,家長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拓展和掌握程度的鞏固,更要注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舍得投入大量的精力。方法其實很簡單:

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經常在他身邊看書、寫文章,或者是看看孩子的課本、練習冊。

對孩子不懂的問題,及時地和他一起探討,一起尋找破解的途徑。

發現孩子功課中的錯誤,分析一下原因是什麼,如果下次遇到應怎樣克服。

緊迫感,是孩子學習興趣的反映,是一種情感互動的結果。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情感,任何孩子都不可能“無師自通”地去抓緊時間進行學習。

練習時間

到了五、六年級,很多孩子都沒有學習的緊迫感,這時候,家長就要多加注意了。家長可以從上麵幾個方麵入手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緊迫感的重要性。

一次兩次的成績不能代表什麼——教育孩子正確麵對考試成績

到了五、六年級,由於學習壓力的增長,有些孩子便會減少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孩子成績一旦考得不理想,便會自暴自棄。於是,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厭學”“成績下降”。

其實,厭學隻是孩子心理問題的表麵現象,其背後隱藏的原因是不盡相同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還會受到家庭環境、人際關係、敏感的性格等因素的影響。

家長不能將眼睛隻盯在孩子的成績單上,要想辦法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注。可是,很少有家長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因此,不滿之聲迭起:

“眼看著快小升初了,孩子成績卻在下降,怎麼辦?”

“現在,孩子一聽我給他講道理,就躲進自己的屋裏,將門關上,不理我。”

“孩子這次模擬考試不理想,連著兩天都沒吃飯……”

不可否認,課業負擔過重造成的壓力,已經成為五、六年級孩子產生情緒焦慮、憂慮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情緒越不穩定,心理壓力會越大,考試時成績就越容易不理想。

作為家長,最好要及時幫助孩子調整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分數。那麼,如何才能使分數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的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