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兩麵派”
孩子之所以會成為“兩麵派”,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關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個嚴厲、一個寬鬆,一個管、一個縱,有時候父母還故意在孩子麵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並且還以為這是有效的管理教育方式,這樣的方法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兩麵派”的性格。
父母的態度不一致,常常會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出現分歧,甚至發生爭吵。雖然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在孩子麵前爭吵,但是在教育的分歧上,兩三歲的孩子也是可以感知到的。這種分歧會造成教育的真空,孩子往往很善於從父母的教育分歧中鑽空子,比如,在母親那裏受了管教,孩子就跑到父親那裏訴苦;在父親那裏受了罰,就跑到母親那裏去找安慰。另外,孩子能從父母對待他們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上,感覺到愛與不愛。比如,一個3歲的男孩因為調皮受到爸爸的大聲訓斥,媽媽安慰孩子說:“爸爸也是為你好,爸爸是愛你的。”而這個孩子對媽媽說:“爸爸不愛我,媽媽愛我。”父母對孩子態度的不一致,導致孩子對父母也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度。這就造就了孩子“兩麵派”的性格特點。
◎父母要端正思想,統一認識,在原則問題上要保持一致
有的父母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不僅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比如,孩子下樓和小朋友玩,回來的時候把玩具給了其他小朋友玩。爸爸讚揚孩子懂得與小朋友分享,很懂事;而媽媽卻數落孩子沒心眼,瞎大方。然後爸爸和媽媽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孩子夾在兩個人中間,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會使孩子難以形成清楚統一的價值尺度和評判是非的標準,更難以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沒有一個正確信念指導孩子的言行,孩子也將會是一個言行混亂、表裏不一的人,他們就會逐漸學會察言觀色和投機取巧,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對孩子的未來是極其不利的。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執政,子無適從。”說的就是一個家庭裏,父母要是各有所見,互不相讓,家裏就什麼事情也成不了;對子女的教育,如果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見、觀點,子女就不知道聽從誰的。這些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雖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韓非子告誡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原則問題上,一定要保持一致。
因為父母各自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性格也不可能一樣,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難免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有分歧可以理解,但我們切記不可當著孩子的麵爭吵,當一方管教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到管教結束後私下再談。如果沒有原則上的分歧,我們完全可以達成共識、求同存異,盡量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商量,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真要有原則上的分歧,雙方不要堅持己見,應該加強學習或是請教專家,或是到家長學校聽課等,把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同意見統一在正確科學的基礎上。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特別提醒:
如果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就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兩麵派”,在嚴厲的家長麵前,唯唯諾諾,有事情不敢放手去做,自卑膽怯;而在寬容慈愛的家長麵前,孩子就會膽大包天,恣意妄行。這樣很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難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父母隻有在教育思想上達成共識,在原則問題上態度堅決一致,才不會讓孩子有空子可鑽。
家長時刻以身作則,
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家長以身作則就要自己先多讀書,少看電視,少發脾氣,有禮貌,孝順,不賭博,不抽煙,不說長道短。以身作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要把孩子教好,這也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
——鬆濤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太貪玩,一點兒自覺性都沒有,每天睡覺前都要纏著講故事,玩起來什麼都不記得,大人叫好多次也不管用。有的孩子在幼兒園上課會突然跑出去;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阻止他們玩,會用發脾氣、耍賴、撒潑打滾、軟磨硬泡、故作可憐的方式達到他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