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5)(3 / 3)

經常有上小學、中學的孩子的父母向我求助,說孩子在學習上沒有自覺性,不督促就不學,有時候在屋裏寫作業,寫到晚上10點都寫不完,進去看孩子幹什麼,原來在玩手機遊戲或者看網絡小說。

前兩天瀏覽網頁,看到一則新聞:3歲女童迷上網絡偷菜遊戲。這樣的報道真是讓人心痛。是什麼原因讓一個3歲的孩子迷上網絡遊戲而不能自拔呢?

◎了解孩子缺乏自覺性的原因

兩三歲的孩子剛剛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很渴望自我管理,也具備一定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他們會以父母為榜樣學習自我管理。可是,如果3歲多的孩子缺乏自覺性,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下麵這樣的場景恐怕您並不陌生。

女兒在書房翻看著故事書,爸爸媽媽在客廳裏津津有味地看電視,電視裏傳出很大的聲響,爸爸媽媽也不時大聲地說笑。女兒被電視吸引過去,想看兩眼,媽媽一扭頭看見,大聲嗬斥:“小孩子不許看電視,看你的書去!”

爸爸在書房裏玩電腦遊戲正酣,3歲半的兒子跑過來,拉著爸爸往外走:“爸爸,你陪我出去玩一會兒吧。”

“寶貝,等爸爸一會兒,等爸爸10分鍾,好不好?”爸爸頭也沒回。

過了一會兒,兒子又來拉爸爸,爸爸說:“等爸爸5分鍾。”

兒子來了好幾次,最後失望地走了。

我們平時沒少教訓孩子,甚至還給孩子立規矩,可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聽我們的話,做出一些讓我們撓頭的事。我們不得不檢討自己,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以身作則,才會讓孩子缺乏自覺性。我們前麵提到的3歲女孩迷上網絡遊戲,如果不是父母做榜樣,孩子又怎麼能夠從接觸到迷戀呢?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是一麵鏡子,時刻立在孩子麵前,父母這麵鏡子時時為孩子做著示範和表率。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怎麼做。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公益廣告,名字叫《媽媽洗腳》,內容是媽媽邊為孩子洗腳,邊給孩子講故事。等孩子洗完了,媽媽就去給奶奶洗腳。兒子趴在門邊看到了這一幕,等媽媽給奶奶洗完腳回來,看到兒子端著滿滿一盆水,對她說:“媽媽洗腳。”廣告中,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要孝敬老人。孩子學到了,也做到了。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做孩子人生中的一麵好鏡子。

◎父母如何時刻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兩三歲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們會從最親近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們會模仿父母的神態和語氣,甚至一些小毛病。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我們要想使孩子成為有自覺性的人,我們首先就要成為自覺的人。

比如,我們要想讓孩子自覺吃飯、不挑食,我們就不能不吃這,不吃那;我們想讓孩子玩完玩具自覺歸位,我們就不能隨便亂丟東西,用完東西後自覺放到原來的位置;我們想讓孩子自覺上幼兒園,不讓大人催,我們在家就不要抱怨領導苛刻,不想上班;我們想讓孩子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我們就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浮躁、貪玩,我們就要從孩子的行為中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了問題。如果我們做錯了,為了避免影響到孩子,我們要及時向孩子說句“對不起”,然後改正我們自身的毛病。比如,我們上麵提到的在兒子麵前打遊戲的爸爸,兒子不再聽爸爸的話,做事情三心二意,去幼兒園拖拖拉拉,總是說“等一會兒,等一會兒”。那位爸爸後來在媽媽的提醒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了歉,從此再也不迷戀遊戲。沒過多久,孩子也慢慢變好了。

特別提醒:

希望自己孩子做到的,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率先做到。希望孩子能夠自覺做事,我們也必須要有自覺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不能忽視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細節,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