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抗誘惑力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的要求要受客觀條件的限製。從小要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惡性競爭,要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我們要加強孩子心理素質方麵的培養。一般抗誘惑力差的孩子,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不足。為此,我們要幫助孩子提高辨別能力,設法控製孩子的占有欲和占有量,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可以采用注意力轉移的方法將孩子貪玩貪吃的注意力轉移到有意義的活動上來。比如,當孩子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最好不要獎勵他吃的和玩的,而是一本書、一張圖書館的借書卡、一張博物館的參觀券等,讓孩子用開闊的眼界來淡化誘惑的吸引。這樣的培養,讓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誘惑也能夠抵禦得了。
特別提醒:
麵對誘惑,我們不僅要為孩子做好榜樣,還要告訴孩子,什麼是誘惑,怎樣辨別誘惑,讓他們了解美麗誘惑背後的陷阱,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抗誘惑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巧妙地延遲滿足,有助孩子控製欲望
教育孩子,從小事抓起,孩子的第一個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容易滿足,也絕不能滿足!每一個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堅決拒絕,暫時不能滿足的合理要求,或可以滿足但也可以緩一下的合理要求,也要讓孩子學會耐心等待,接受父母的安排。
——東子《玩到5歲學啥都不晚》
在一次給幼兒園家長的培訓中,最後,讓媽媽們反映情況的時候,我收到了很多信息。
一些媽媽反映自己的寶寶性格急躁,想要什麼媽媽就得給他,媽媽動作慢一點兒,他就大哭大鬧,一點兒耐心都沒有。
有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對什麼東西都不懂得珍惜,剛買一個新玩具,玩了沒幾天就扔到一邊,不喜歡了就亂扔亂摔。
一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做事經常三心二意,有時候說上公園,走到半路不知想起什麼就不去了。
有的媽媽說自己家的寶寶特別以自我為中心,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事事爭搶,不顧其他小朋友。
有些媽媽說自己家的寶寶要東西的欲望特別強,跟著大人到超市,看見什麼拿什麼,如果大人說他,他就坐在地上耍賴不起來。
有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很脆弱,不能忍受一點兒挫折,在幼兒園裏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受不得一點兒委屈。
◎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表現
媽媽們在為寶寶們的表現擔憂,都在努力尋找解決孩子這些問題的辦法。其實,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處於一種惡性的循環中,給予孩子越多,孩子就越不滿足;孩子越不容易滿足,我們就給予得更多。我們讓孩子陷入“超量滿足、超前滿足、及時滿足”之中,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不珍惜我們的付出,更加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將來,我們的孩子的欲望將會變得越來越大,那時我們又拿什麼去滿足他們呢?
所以,我們需要“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才能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了解什麼是“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實驗人員給每個4歲的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並告訴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馬上吃掉的話,那麼隻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的話,就能吃到兩顆。然後,實驗人員離開,留下孩子和極具誘惑的軟糖。實驗人員通過單麵鏡對實驗室中的幼兒進行觀察,發現:有些孩子隻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卻很有耐心,還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等待了20分鍾後再吃軟糖,是“延遲者”。
後來,研究人員在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對他們的家長及教師進行了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麵,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兩者學業能力的測試結果也顯示,“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製能力比較強,他們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很好地抑製衝動,控製自己的欲望,調節自己的行為,持之以恒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延遲滿足是孩子將來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