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3)(2 / 3)

——布魯爾?卡特

三四歲的孩子一般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對什麼東西都有想碰一下的欲望,他們憑著自己的本能東奔西跑,因為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結果,他們經常會遭遇一些挫折和打擊。

一位媽媽在網上向我求助,她說,她的孩子現在兩歲零10個月了,不知道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大,經常表現得很衝動,喜歡搶別人手裏的東西玩,搶不到就動手打人家。要怎樣才能控製他的衝動,讓他不要那麼喜歡搶東西、打架,怎麼能讓他把脾氣改好?

幼兒的喜怒哀樂是真實的,他們往往直接支配著自己的行為,在大人眼中一件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波動,他們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去實施他們的行動。尤其是三四歲的男孩,他們會采取撕扯、踢打,甚至咬人的暴力手段攻擊別人,不但造成了他人的困擾,也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其實,孩子很衝動地做完一件不該做的事情之後,通常會有深深的內疚感,他們也非常害怕、後悔,但是,當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的時候,他們依然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

◎了解孩子的情緒為什麼這麼容易衝動

從生理角度講,三四歲的孩子,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興奮的過程仍然占有很大的優勢。一旦遭遇外界刺激,很容易引起神經係統的興奮,從而引起行為上的興奮,他們無法約束自己,就產生了衝動行為。

幼兒時期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情緒調節能力,但他們的情感是不穩定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很簡單。喜怒哀樂轉換非常快,遇到喜歡的就高興,遇到不喜歡的就不高興,他們的情緒控製能力發展還不完善。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經常遭受父母的斥責、打罵,或者受父母暴戾性格的影響,形成暴躁的性格,因而容易出現衝動行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它將決定著孩子的一生的幸福與否。

◎引導孩子認識、表達情緒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隻是情緒支配下的行為會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是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第一步。

讓孩子知道自己當時是什麼心情,並表達出來,才能發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從而更好地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很生氣,我看到你把房間弄得很亂,我氣得想把你這些玩具都扔出去。”當孩子因為一件事情生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對他說:“你很生氣,你因為小夥伴搶你的玩具,你很氣憤,對嗎?”當孩子感覺到他被理解後,情緒就會舒緩一半。

我們這樣說的目的,就是為孩子做出榜樣,引導孩子認識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是引導孩子調節情緒的關鍵步驟。

◎教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當孩子生氣發飆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斥責、恐嚇孩子:“你再哭,別怪我揍你!”“你再鬧,我就把你關到門外!”這樣的懲罰,或許隻能暫時讓孩子恐懼,但不能教會孩子如何疏導不良的情緒。孩子隻能把憤怒和恐懼壓抑起來,有可能造成日後的大爆發,也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心結,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快樂。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技巧。讓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肢體表達憤怒。心理學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的原因時,不僅發泄了情緒,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安慰。比如4歲的珊珊,因為媽媽生了小弟弟,看到媽媽整天圍著小弟弟轉,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她覺得很不公平,她很生氣。於是在一天早上她抓起小弟弟的奶瓶狠狠地摔到地上。媽媽跑過來對她說:“珊珊,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你為什麼要摔弟弟的奶瓶,能告訴媽媽嗎?”珊珊大聲地訴說了自己的委屈和不平。媽媽把她抱在懷裏,告訴她:“媽媽愛你,弟弟小需要照顧,你不可以摔弟弟的奶瓶。如果你感覺到生氣,就過來告訴媽媽,媽媽也非常愛你。”

幫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自信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的情緒,我們需要用讚美、肯定和鼓勵來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