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2)(2 / 3)

又某日,該孩子父母在臥室大吵——這麼說其實不太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孩子媽將孩子爸罵得狗血噴頭,罵到爽處大叫:“我要殺了你!”此時隻見該孩子抓起一把水果刀,低著大胖頭,抿著嘴,表情嚴肅、跌跌撞撞地跑向臥室,問他意欲何為,他頭也不回地答:“我要修理修理她。”“修理誰?”“我媽!”“為什麼?”“她欺人太甚。”

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啊!

該事件最後的結果是孩子被強悍的母親空手奪下刀之後狠狠教訓了一頓,孩子行俠仗義受挫,隻能淚流滿麵地趴在沙發上啜泣。

3歲孩子的是非觀經常讓我們哭笑不得,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表現呢?

◎了解孩子為什麼辨別真偽美醜的能力差

我們教育孩子的傳統觀念是培養“乖孩子”“好孩子”,評價的標準往往就是是否“聽話”。這種“聽話”教育,就是暗示孩子父母、老師等大人們說的話都是對的,都要聽。這樣就模糊了事情的是非界限,孩子會按大人的標準去認定事情的對與錯,這就弱化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辨別判斷能力。

可見,在孩子的大腦裏輸入是非觀和道德觀,就相當於為奔騰的河水豎起一道攔河大壩,就會讓孩子心清如水、心靜如鏡。

◎及時為孩子建立是非觀,提高孩子辨別真偽的能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把是非觀念灌輸給孩子。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孩子思考和探究人和事的對錯、美醜、好壞、善惡,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正確的是非觀是孩子做事的內驅力,它會引導孩子這件事做不做由自己作決定,該做的努力去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去做,而不是在做事情之前看別人的臉色,別人說好就是好,別人說不好就認為不好,毫無主見,人雲亦雲。這樣,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才能更加理性地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內心空虛,迷信盲從。

比如,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玩,孩子會跑到草坪上去,如果我們這樣說:“別去踩草坪,快出來!”孩子就會以為是爸爸媽媽不讓踩。而孩子有與大人對抗的意誌力,他會告訴自己:不讓我踩,我偏要踩。即使他當時被我們叫回來,以後隻要我們稍不注意,或者長大以後,一有機會他就有可能去破壞。因為在他心中,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甚至於,他做一些破壞的事情隻是為了挑戰權威,而沒有考慮該不該做。我們就可以對孩子說:“小草會被踩疼的,寶貝,快出來。”或者告訴孩子:“小草把這裏打扮得多漂亮啊,叔叔伯伯種這些花草很辛苦,我們不能把小草踩壞了。”這樣,我們對孩子講了不能踩草坪的理由,激發了孩子的善良之心,就幫助孩子建立了正確的是非觀。孩子就會想:“小草有生命,我不能踩。”或者“踩壞了小草,對不起叔叔伯伯的辛苦。”

特別提醒:

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當這張白紙還沒有被沾染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地為孩子畫上綠樹、紅花、太陽、月亮……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美醜善惡,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那一定會讓我們的孩子受益終生。

事情做錯了,必然有後果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因此,他們有時不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當他們想往哪裏跑或者想碰一下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憑著本能行動……孩子做了錯事,要讓他明白自己的過失是要付出代價的,讓他自己承擔錯事的後果,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

——張芷華《31個壞習慣毀了孩子的大未來》

在一個家庭教育QQ群裏,爸爸媽媽們正在討論孩子的問題。

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平時出了什麼差錯都不想是自己的問題,總是一味地抱怨責怪別人。媽媽心裏很著急,孩子怎麼這麼沒責任感呢?

另一位媽媽說,女兒很懶,遇到一點兒問題就喊父母幫忙,自己一點兒也不願意動手。

一位爸爸很是氣憤,他說,自己家的孩子經常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還總是找借口。

另一位爸爸還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上周他被幼兒園老師請到學校,處理兒子和別人打架的事。這是他第5次被老師“請”了。兒子下課後與同學因為一件小事產生矛盾,發生了小摩擦,因為兒子身材高大,一下就把同學推倒,同學的頭碰到桌角上……到了學校,他又賠笑臉,又道歉,陪對方孩子到醫院做檢查,承擔了全部醫藥費,還給人家買了很多營養品。最後,這位爸爸說:“我就不明白,兒子怎麼就不體諒體諒他老爸,總是屢教不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