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製定規則和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
我們要消除思想上的誤解。可能有很多父母以為,給孩子製定規則是不是會限製孩子的創造力,束縛孩子的行為,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其實,孩子本身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們給孩子訂立的規矩是讓孩子認識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當然,孩子也會因為自我控製力不強或者好奇心重而破壞規矩,但這不要緊,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規矩慢慢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為。當孩子明白了自己行動的底線和規則,他們心中就會有很大的安全感,會小心地把自己的行為控製在規矩以內。在規矩的保護下,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會被逐漸培養起來。
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根據關鍵期孩子的特點來製定一些規矩。我很反對一些家長盲目製定規則的方式,完全不顧孩子成長期的特點,這樣做的結果要麼培養出一個“不定時炸彈”,要麼培養出一個平平庸庸的孩子。
◎要把製定規矩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
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管理的萌芽。在這裏,我們談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將製定規則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鼓勵孩子做得好的行為。很多孩子有早上賴床的習慣,3歲的茜茜也不例外,媽媽就在她房間裏貼上一張自製的日曆表,告訴茜茜:“要是哪天不賴床,就在那天日期下麵蓋上一個紅心。”慢慢地,茜茜改掉了賴床的習慣,她的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強,有時還能叫爸爸媽媽叫床呢。
和孩子一起解決夥伴之間的矛盾。小鵬在樓下和小夥伴玩,在一個健身器械上兩個人爭執起來。爸爸對他們兩個說:“現在的問題是,隻有一個健身器,你們兩個都要玩,想想該怎麼辦?”最後,小鵬願意等小夥伴玩過之後再玩。爸爸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培養了小鵬的忍耐力,提高了他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3歲半的莎莎早上起來怎麼也不穿媽媽給準備好的白色襯衣,原來她到了審美敏感期,現在她鍾愛紅色,非要穿紅色的大衣,可是天氣已經很暖和了,穿大衣很熱。媽媽說明了原因後,對莎莎說:“除了紅色,你看看還有什麼顏色和你的黑皮鞋搭配起來很好看?”莎莎停止了吵鬧,挑出一套她喜歡的衣服。媽媽在無形中鍛煉了莎莎的審美能力。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媽媽不讓滔滔吃冰激淩滔滔就發脾氣,衝媽媽扔玩具,爸爸說:“滔滔,媽媽不讓你吃冰激淩,你就向媽媽扔玩具。咱們家有個規矩,你要不高興了就用嘴巴說‘媽媽不讓我吃冰激淩,我很生氣’。”爸爸引導滔滔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僅讓滔滔懂得了規則,還鍛煉了他的情緒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特別提醒:
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自我管理,才能控製好自己的行為,遵守規矩。父母需要極大的耐心,切忌訓斥孩子“不長記性”,或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讓孩子服從規矩,而在製定規矩的時候不要忘了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
建立基本是非觀,
培養孩子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
孩子既不能受清規戒律的束縛,也不應受到權威的壓抑。受到權威的壓抑,孩子的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不僅如此,它還會形成孩子病態地接受暗示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權威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在精神上就會產生種種缺陷。所以說,為了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不論在教育中還是在行為指導上,都不許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抑他們。
我從卡爾很小的時候就去培養他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知識將會顯得蒼白無力。
——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
國內知名情感作家介末在《廣州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名為《3歲的是非觀》,文中提到3歲侄子的事:
入園後的某天,我問這孩子:“你覺得老師都對嗎?有沒有做錯的地方?”他想了想說:“有。我發脾氣扔東西,她來管我,我不聽;她見管不了,幹脆就不管了,假裝沒看見。”我聽了感歎,原來一個人3歲的時候,對於是和非的判定標準並非完全基於自身利益。倒是長大之後,常以自己方便為“是”,以欲望受阻為“非”,不像大人倒像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