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越苛求,你會越失望
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其實是發育正常、普普通通的,作為家長應成為孩子的朋友,不應苛求孩子成為那鳳毛麟角的1%,首先應讓孩子成人,然後成才,讓孩子快樂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教子真諦。
——吳文菊《不要苛求孩子成為1%:與孩子一起解決成長過程 中的12道難題》
一次,一位媽媽向我傾訴,她說:“我因為沒趕上好時代,沒考上大學,自從女兒出生以後,我就發誓要讓她上名牌大學,把她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在她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讀《弟子規》;還給她買了鋼琴,讓她練鋼琴;請了舞蹈老師,讓她練形體;為培養她的自理能力,女兒剛剛學習走路摔倒了,我也不扶起她,任憑她坐在地上哭,我要鍛煉她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到她會說話的時候,我就教她讀古詩,唱兒歌;孩子上學了,我要求她每次考試都必須考第一名,要求她參加各項活動,最低也要拿二等獎……我不能讓孩子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可是,結果太讓我傷心了,我為女兒付出了這麼多,她不但沒贏,反而輸得很慘,現在連學也不想上了,整天窩在家裏,連門也不出……這孩子,太讓我失望了!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
◎孩子為什麼會越來越讓父母失望呢
原因很簡單。是母親過高的期望和要求,“苛刻”的教育讓孩子覺得母親的要求難以達到,產生了逆反和抵抗,她用自暴自棄來報複母親對自己的苛求。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求知和審美的需要。由此來看,學習和審美是讓人快樂的事情,也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是,當外在壓力過於強大的時候,孩子學習上進的能量就會被壓抑,直至消失。誠然,我們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孩子身上寄予了我們未完成的理想。我們對孩子期望過高,太多苛求,就會忽視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成長期的孩子好奇心強,他們喜歡嚐試新的事物,但他們同時又是敏感脆弱的,害怕失敗的打擊。我們給孩子訂的目標太高,要求她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這樣的目標暗示,就是在告訴孩子: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懼怕失敗的心理就會把失敗的後果放大很多倍,在恐懼感的驅使下,孩子自然會選擇逃避做這件事來避免遭遇失敗的打擊。長久下去,孩子就會封閉自己,成為一個厭學,甚至可能厭世的人。孩子也就會越來越讓我們失望了。
◎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成長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心願,為自己來爭麵子。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稍不如父母的意就大加訓責,這就使得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無所適從,思想上和心靈上受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我行我素,甚至走向反麵。所以,我們要切忌苛求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抓住孩子學習的敏感期,讓孩子主動投入到學習上來。例如,2~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說話,結合動作和孩子說話。比如抱孩子去睡覺,我們就可以同時說:“我們現在去睡覺了”;想讓孩子學畫畫,就要等孩子在審美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興趣。
◎不苛求孩子,讓他成為自己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其科學依據是因為嬰兒的腦部細胞的整個纏結過程70%~80%在3歲前完成。其中嬰兒生活的環境對孩子身體和他心理功能的發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自由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愛中自主地成長,讓他成為他自己,為將來的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想搭積木,我們卻認為畫畫的活動更高雅,前途也更大,硬是把紙和畫筆擺在孩子麵前讓他畫畫,還告訴孩子:“你搭積木不好,沒出息,你要練習畫畫。”孩子想吃個冰激淩,你會告訴他:“那是垃圾食品,不可以吃。”我們按照我們的意願和想法左右著孩子的生活,這等於告訴孩子:“你不能成為你,你要成為爸爸媽媽的影子。”我們通常打著愛的旗號,要求孩子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當孩子長大一點時,我們就要求他獨立,可是孩子已經失去獨立的能力。我們就會很憤怒:“這孩子怎麼這麼沒主見,依賴性這麼強?”我們忘了,是我們親手把孩子塑造成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