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1)(2 / 3)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寬容和自由,降低我們的要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自由地成長成為他自己。

特別提醒:

苛求是求不來好孩子的。所以,不要苛求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成長軌道自由地成長,我們隻要給予他們愛和尊重,他們就會用大部分的精力來做他自己,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上。

少用命令,多用指導

父母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很難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

前幾天,我吃過晚飯在公園裏遛彎。這時候,一對夫婦帶著孩子,一家三口走過來。小男孩3歲左右的光景,不知道他看到了什麼,突然掙開爸爸媽媽的手向小河邊跑去。媽媽喊:“別跑了,看把你摔著!”爸爸在後麵大聲命令:“站住!你給我回來!”小家夥像沒聽見一樣,跑得更快了。

下麵這個場景恐怕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看到過,經曆過。

晚上8點半,琪琪還坐在地板上玩他的玩具,他一點兒都不困,經常性的一幕開始上演了。媽媽說:“琪琪,快9點了,別玩了,你快洗澡睡覺去。”

“不嘛!我不要睡覺,我還要玩一會兒。”琪琪嘴裏說著,手也沒停下來。

大約又過去了10分鍾,媽媽又說:“琪琪,又玩了一會兒了,很晚了,趕快收拾玩具,洗澡睡覺去!”

琪琪磨磨蹭蹭的不願動。媽媽起來,一邊幫他收拾玩具,一邊命令他:“我警告你!李元琪,你再磨蹭,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琪琪嘟起嘴不高興了。

這兩個熟悉的場景不知在我們的家庭中上演過多少次,每一次都是相同的結局——父母和孩子都生氣。

◎為什麼孩子不服從我們的命令呢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卻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從內心裏希望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自己,他們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中來感知父母的愛和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他們很不願意聽到父母命令自己,更不喜歡被強硬地被迫停止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父母命令自己做事或者停止做事的時候,他們心中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進而可能迸發激烈的反抗行為。尤其是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他們會用哭鬧、踢打、撕咬等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和反抗。

我們做父母的可能以為有權利命令孩子,而麵對慢慢長大,已經具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命令口氣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獨立意識,認為父母不尊重自己,從而影響了親子關係。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同成人的命令鬥爭到底的精神也叫意誌力,兒童一旦有了心理問題,他就沒辦法與成人抗爭了。如果我們長期使用命令的口氣同孩子交流,隻會壓抑孩子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形成自卑怯懦、毫無主見的性格,即使成年後,他們也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會嚴重影響自己的人生質量。

◎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和平常心

沒有一個人對權威會有親密感,即使在表麵上服從,內心也是抗拒的。在孩子麵前,我們不僅是權威,更是地位平等的朋友。我們應該拋棄權威至上的觀念,放下權威的架子,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當孩子做事或者犯錯的時候,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不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這樣,我們才能不高高在上地命令孩子。

對待孩子要耐心。要理解孩子處於快速成長期,他們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時他們會對手裏的玩具產生一種癡迷,我們需要尊重理解孩子,並且需要很大的耐心去陪伴他;不可以用命令隨意打斷孩子,不然,很難讓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即使孩子做錯了,我們也需要以極大的耐心,態度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樂於接受我們的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