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態度,不要認為錯誤和失敗就是無能
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大人因為自己的一次失敗而委靡不振,就是因為在他們小時候,父母在對他們的教育中灌輸了“錯誤和失敗就是無能”的觀念,使得他們處處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失敗,一旦失敗就會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我們要明確,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孩子犯錯誤的過程,正是孩子在錯誤中不斷修正自己、不斷完善、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如果我們擔心孩子犯錯而限製孩子的嚐試,或者為了防止孩子少犯錯誤而過早地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表麵上看孩子走了捷徑,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在實踐中獲取寶貴經驗的機會,反而是害了孩子。
◎如何保護孩子敢於嚐試的勇氣
我在網上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到老師家中做客,無意中看見老師剛上學的孩子拿著一把鑰匙,笨拙地試著插進鎖孔中,想打開臥室的門,可怎麼也插不進去。於是想主動過去幫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老師說,讓他自己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這樣他就不會忘記這門是怎樣打開的了!果然,那孩子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如願以償。
讓孩子經曆些錯誤,可以很好地保護孩子敢於嚐試的勇氣。孩子的錯誤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必須立刻糾正的,比如說髒話、亂丟垃圾、打架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行糾正的,主要是孩子在學習生活技能過程中所犯的錯。這類錯誤我們要給孩子嚐試的機會,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新技能,體驗到成功感,更讓他們敢於嚐試,敢於創新。
在第一個例子中,孩子明知犯了錯誤卻哇哇大哭,我們可以這樣做:讓他自己去清掃碎片,並告訴他瓷器和玻璃製品易碎的常識,學會自覺保護這些東西。如果孩子在一次錯誤中能學到很多知識,一個瓷碗的價值就被擴大了很多倍。
在第二個例子中,我們建議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畫,有進步了就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就會不斷地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不怕失敗,敢於嚐試。
特別提醒:
錯誤和失敗也是一種財富,尤其是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會在錯誤中不斷完善和修正自己,通過嚐試不同的方式學到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必要的時候我們要為孩子排除一些危險,讓他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犯錯”。
絕不強迫孩子盲從,
打破對孩子的粗暴和專製
我的嚴格絕不是強迫孩子盲從,因為一個隻會盲從的人永遠是無能的懦夫。可以這樣說,我對兒子的嚴格完全取決於道理。有時候,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嚴格和專製是很難區分的,一味地專製或苛刻的要求必然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是,如果注重講道理,以理服人,無論什麼樣的條件孩子都會樂於接受。
——卡特?威爾《卡特?威爾的教育》
卡特?威爾在《卡特?威爾的教育》一書中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非常喜歡一隻家裏喂的羊,他時常獨自一個人牽著羊去山坡上玩耍,每當他看到心愛的羊吃著山上的嫩草時就感到非常愉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那隻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聽來的故事和幻想都講給羊聽。他覺得和羊一起在山坡上曬太陽是最幸福的事。
可是有一天,孩子躺在山坡的陽光下睡著了,他做的夢都是和羊在一起的情景。當他醒來時卻發現羊不見了。這隻羊從來都不會走遠,但今天確實是不見了。孩子焦急地找遍了整個山坡,仍然沒有找到。他哭了,因為他害怕永遠再也見不到這個最心愛的夥伴。
天快黑了,他趕緊跑回家。他想把這件事告訴父親,請他來幫助找回羊。沒有想到,他得到的是一頓暴打。當父親聽說羊不見之後,什麼情況都沒有問就舉起了手中的棍子。無情的棍子打得孩子鼻青臉腫,額頭被打破出血。
“我隻有這隻羊,不把它找到就永遠別回來……”說完,父親就把他推出了門外。
孩子難過極了。
他獨自在黑暗的山坡上奔跑。他越跑越想不通,父親為什麼會打他呢?他又不是故意弄丟了羊。“羊不見了,我也很難過啊!”“為了羊,父親叫我永遠不要回去,難道我還不如一隻羊嗎?”
不久,孩子看見遠處有個小白點。當他走近時,他看見了那隻羊。它正在悠閑地吃著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