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可以在平時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責任的名人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領悟到承擔責任是一種美德,引領孩子的心靈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要讓他們從小事做起,讓孩子覺得,收拾自己的玩具、打掃房間、洗碗等是他們應該做的事。如果孩子有賴床、拖拉的習慣,起床、洗臉、吃飯等一係列的事情我們不要去催,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是你自己的事,能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要自己承擔責任和後果。
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和勇於承擔的品質,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帶孩子出去,看到清潔工人,告訴孩子清潔工人清掃垃圾很不容易,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讓孩子自覺養成把垃圾放進垃圾箱的好習慣。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懂得珍惜,並告訴孩子:“這是一種美德。”
特別提醒: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我們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們去做,比如獨自去樓下的小賣部買東西,或者養一個小動物,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但一定要注意,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要責罵,要先肯定孩子有責任心的表現,然後心平氣和地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自身的問題,讓孩子找到如何能做得更好的辦法。
犯錯和失敗不是無能,
保護孩子勇於嚐試的勇氣
父母要給孩子一切可以嚐試的機會,讓孩子大膽嚐試,並允許他在嚐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失敗了,他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不去嚐試,那麼他注定要失敗。隻有去嚐試,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同時也能夠理解,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付出的,其中也包括體驗失敗和挫折。父母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嚐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
——童世軍《狼教育》
祥祥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的3歲男孩。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他不小心把一個碗摔到地上,幸運的是,碗沒有破。爸爸一看,教訓他:“還不老實點兒,下次再把碗摔碎了看我不揍你!”祥祥聽了爸爸的教訓沒有說話,但他心裏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碗摔碎了是什麼樣子呢?於是,有一天趁媽媽不注意,他把一個瓷碗使勁兒往地上摔。結果可想而知,他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麵對滿地的瓷碗碎片,他嚇得哇哇大哭。
前兩天,一位同事給我講述了她女兒的事。她3歲的女兒要學畫畫,她便陪著女兒去報了興趣班。開始的時候,女兒因為年齡小、動作慢,手的準確性也不高,所以畫的畫很不好看。我這位同事看著著急,就拿過孩子的畫筆幫她畫。這下可不得了,以後女兒遇到難畫的地方自己就不動筆,說著急畫得不好,讓媽媽替她畫。現在學了半年多的畫畫,女兒連一幅自己完整的作品都沒畫出來。我這位同事很著急,向我求助怎麼才能讓孩子敢於嚐試。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很膽小,不敢做事,更沒有嚐試的勇氣,這是為什麼呢?
◎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敢去嚐試
兩三歲的孩子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並開始嚐試獨立活動,孩子嚐試的結果能夠更好地形成並發展獨立自主的性格。這樣的心理在三四歲的時候發展得最為強烈,孩子特別願意獨立做事,哪怕遭到父母的反對,他們依然會用“我要”“我就”“我不”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因為是第一次嚐試,孩子難免會犯錯誤,如果這時候我們生怕孩子做不好、犯錯誤,於是限製孩子的行為或者替孩子去做,就會挫傷孩子自主活動、自我探索、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不知不覺中,孩子就會慢慢失去嚐試的勇氣,不敢獨立去做任何事情,逐漸形成依賴、膽怯的性格。如果到了12歲以後,我們再抱怨孩子懶惰、依賴、沒有主動性、沒能力,再想培養孩子的自立的能力,恐怕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