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4)(2 / 3)

我們要學會示弱。我們示弱,孩子就會強大。當我們帶孩子去超市,孩子走累了讓我們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很累,腰疼得厲害,你能幫媽媽捶捶嗎?”孩子一定不會再讓我們背他走,甚至幫我們捶完背,還會幫我們拿幾件小東西。再如,如果爸爸出差,我們就對孩子說:“兒子,爸爸出差了,不能保護媽媽了,你能保護媽媽嗎?”這樣,孩子為我們做事的熱情就會被我們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特別提醒:

孩子的熱情是一個很脆弱的東西,需要我們小心地嗬護,用一些技巧去激發出來。快樂地享受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動和驚喜吧!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對前途充滿希望。

孩子應擔的責任要讓他去承擔,

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美德

責任心能夠讓孩子的人生更加的充實、美好。但丁說過:“一個人的責任心常常能填補他在智慧上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責任心上的缺陷。”對於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來說,人生、命運都是非常渺茫,無從把握的。所以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否則孩子很難具備超強的能力,換言之,即使孩子具備了超強的能力,也很少能獲得成功。

——鄭小蘭《責任教育:勇於承擔的孩子最優秀》

日本著名學者高橋敷先生在《醜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描述了親身經曆的一件事。

高橋敷在秘魯講學時,與一對美國夫婦做鄰居。一天,那對美國夫婦的12歲兒子踢的足球,把高橋敷家的門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買了一塊玻璃,獨自一人到高橋敷家認錯,並請求原諒。高橋敷見孩子既誠懇又有禮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頓飯,並送給他一包糖果。可是,第三天,美國夫婦領著孩子上門還了糖果。高橋敷十分不解,美國夫婦認真地告訴高橋敷,他們很感謝他的好意,但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不能受到任何獎勵。他們還說,買玻璃的錢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錢。即使不夠,父母也不會代他賠償,可以先借給他,然後通過打零工掙錢還給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從小就要懂得為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這是一種美德,為將來獨立地承擔人生的責任和義務,順利地進入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寫出這個案例,我又想起我看到的這樣一件事:

爸爸媽媽帶著兩歲零九個月的均均在公園的草地上玩。均均高興地在草地上撒歡,突然一不小心,摔倒在草地上,均均大哭起來。

爸爸和媽媽趕緊跑過來,媽媽心疼地抱起均均,一邊哄一邊用力拍打著草地:“都怪草地不好!”身邊的爸爸也這樣哄孩子:“明天爸爸給你買把好槍,誰絆倒咱們就拿槍打他。”孩子終於破涕為笑了。

多年之後,青春期的均均成了一個厭學、愛抱怨、愛推卸責任的孩子。

◎了解為什麼有些中國孩子愛推卸責任

孩子喜歡逃避責任,主要有兩種原因:

一是因為我們過度保護,過分包辦。就如上麵均均的例子,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為了安慰孩子,責怪草地。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為孩子犯下的錯找各種借口,比如孩子小,不懂事,或為了哄孩子隨意就把責任推到其他人或自己身上。時間久了,孩子做了錯事就會覺得若無其事,長大之後,就會學會犯了錯誤死不承認,推卸責任。

二是家庭信任和愛的基礎薄弱。也就是說,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要求嚴格,非打即罵,如果犯了錯就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孩子產生“如果我承擔了責任,後果就會不堪設想”的想法,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畸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藥家鑫殺人案就是因為推卸責任產生的惡果。

◎孩子應擔的責任要讓他去承擔,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美德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我們就要學習上麵例子中美國夫婦的做法,讓孩子獨自去承擔責任,並在恰當的時間告訴孩子:“能承擔責任是一種美德。”不要像均均的爸爸媽媽一樣,用謊言為孩子開脫。當孩子無意間犯了錯,我們就應該啟發和引導孩子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或者認識到自身有哪些不足,讓孩子對錯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並及時進行補救。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到出現問題之後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