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3)(2 / 3)

兩三歲的孩子正處於探索未知世界、學習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而我們卻對孩子的一切事情大包大攬,生怕孩子受半點兒委屈、遇到絲毫的危險,像老母雞一樣整天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羽翼之下。不信任孩子的做事能力,本該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孩子插手;對於孩子的自我嚐試打擊、嘲笑,嚴重挫傷了孩子的獨立做事的自信心,影響了孩子正常的身心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人際交往困難、嚴重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責任心和道德感。

如果我們總是否定孩子的言行,常常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同別的孩子比較,或者用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就會打擊孩子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句話,不信任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會導致孩子缺乏自尊和自信。

◎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培養孩子自尊和自信

我們都希望孩子充滿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別動,這個你做不了”“停,這個讓媽媽來弄”等話語,是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不信任讓孩子失去了信任自己的機會。一個人的自信是在做好了一件事情獲得的成就感之後建立起來的。我們要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相信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也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比如,3~4歲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飯、穿衣服、穿鞋襪、如廁、飯前便後洗手、收拾玩具等。放手讓孩子去做,就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給孩子及時恰當的鼓勵。比如,在第一個例子中,我們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穿衣服,即使孩子穿錯了,我們也要鼓勵孩子:“沒想到你這麼小就能自己穿衣服,真了不起!這個扣子這樣係就更好看了……”恰當的讚揚和鼓勵會強化孩子的行為,激起他們的自信,從而將事情做得更好。

當孩子因為膽怯而猶豫不前的時候,我們要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媽媽相信你”,我們隻有肯定了孩子的價值和能力,孩子才會調動自身的潛能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如對貞貞這樣的孩子,我們就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少叮囑,少嘮叨。如果我們每天對孩子不放心,怕孩子忘記拿課本、帶作業,怕孩子路上不安全,擔心孩子和小朋友打架等,叮囑這叮囑那;那麼結果很明顯,越是叮囑多的孩子,越是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人際交往不好。因為孩子本來有自理的能力,反而是我們的過分的關注和嘮叨讓他們失去了自信。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擁有很大的安全感,他們會覺得有股很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使得內心充滿力量;他們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因此,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信任,讓他們擁有完美的自尊和自信。

特別提醒:

如果擔心孩子還小,我們就有必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當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獨立做事的時候,我們不要幹擾、約束他們,要相信他們能做好。否則,縱使再多的表揚和鼓勵,孩子也很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要想讓孩子尊重他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過: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不論孩子的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這就是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在家裏,父母要從小就把孩子當做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成墨初《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3歲的洋洋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搶人家的玩具,惹得小朋友哭著向自己的父母告狀。洋洋的媽媽經常給人家賠不是。回到家,媽媽告訴洋洋以後不要再搶小朋友的玩具,要什麼樣的玩具媽媽給他買。可是,媽媽給洋洋買了很多玩具,他還是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洋洋媽媽很苦惱,對於洋洋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