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的,孩子的內心天生有一種“惰性”,如果孩子動手做事的自信心沒有建立起來,惰性就會滋長。這就是有些“啃老族”會找出各種理由不出去工作的原因。另外,在生活能力方麵的自信也會影響到孩子其他方麵的自信,“無能”這種意識會影響到孩子的其他方麵,比如將來的學習、交往等。
◎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重要的角色,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重要的角色,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更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充當了重要角色時,他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和被重視的感覺,在內心形成“我行”“我可以”的意識,這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事的心理基礎和動力。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孩子在做家務、充當重要角色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內心就會得到巨大的滿足。這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如何引導孩子充當重要角色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特點,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整理報紙、洗碗、洗菜、幫父母拿拖鞋等簡單的家務。要注意在讓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盡量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而是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孩子對做事本身感興趣。如讓孩子洗菜,我們可以對孩子說:給西紅柿洗個澡,越幹淨越好。並及時對孩子的工作作出肯定的評價。
可以給孩子封個“官”當當。比如,為了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信心,我們給孩子封個“接待處處長”的官,讓他們負責接待客人;為了培養孩子更加細心,也可以給孩子封一個“衛生監督員”的官;或者封個“監察組組長”,監督爸爸吸煙……我們要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給他們封的“官”既能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又能多方位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特別提醒:
當孩子成為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為家裏做了事情之後,我們應對孩子表達出真誠的肯定和感謝,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重要,這樣他們會更積極地成為父母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
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源泉
一個人的自信是建立在獨立做好一件事情後獲得的成就感的基礎上的,家長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情看起來讓孩子完成不太可能。如果擔心孩子的安全,那麼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獨立做事,而不是阻撓孩子。如果我們不相信孩子,不給孩子機會來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縱然有再多的表揚和鼓勵,就算你把“你真棒”天天掛在口頭上,孩子的自信也是建立不起來的。
——周令瑜《家庭親子教育: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
兩歲零十個月的京京開始喜歡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媽媽看他笨手笨腳的樣子,笑話他:“你行嗎?”京京不服氣,說:“我行!”京京好不容易把衣服、鞋子穿好了,媽媽一看,哈哈大笑,原來京京把扣子扣錯了,鞋子穿反了。媽媽說:“我說你不行吧,你看你都穿成什麼樣子了?以後還是媽媽幫你吧!”從此,京京再也沒有自己穿過衣服、穿過鞋,很多事情都要媽媽幫忙。長大之後的京京在很多方麵都不自信,他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什麼都做不好。
3歲的貞貞是一個聰明可愛又漂亮的女孩子,她特別喜歡唱歌跳舞,在父母麵前,她無拘無束,經常給爸爸媽媽表演。但在陌生人麵前,她卻很拘束,經常躲在爸爸媽媽身後,不願意叫人,如果讓她當眾表演,她說什麼都不願意,有時甚至用大聲哭鬧來拒絕。貞貞的媽媽很不理解,愛唱愛跳的貞貞怎麼在外人麵前這麼不自信,不敢大膽地展現自我呢?
很多媽媽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不自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呢?這是我們迫切想得到的答案。
◎了解孩子為什麼不自信
自尊自信是一個人將來立足社會的重要能力。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在後天成長中慢慢培養起來的。0~3歲正是培養孩子自信力的關鍵時期。可是,我們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