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了解父母為什麼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嚐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裏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和願望呢。
◎了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幹的父母往往培養出無能的孩子。若我們替孩子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擔當?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厭學、懶惰、平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做“主角”,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以自我為中心、隻知享受、不懂回報的性格。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說,孩子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父母當“主角”惹的禍。
◎陪孩子長大,我們隻是配角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他們將來離開我們。”孩子一生的路很長,我們需要陪伴他們長大,而不是替他們長大。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我們隻能是配角和觀眾,不能做主角和導演。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好配角呢?
做配角需要耐心。看到孩子撒了飯、摔了碗、穿衣服慢等,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即使在嚐試中做錯了事,我們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學會自己做事,不要怕麻煩。就像那位外國媽媽一樣,靜靜地當觀眾,而不是急於教孩子如何做。
做配角需要愛心。我們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愛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自由地成長;愛孩子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愛孩子就是做觀眾,在孩子失誤和成功後都給予掌聲;愛孩子就是忍下心來看孩子在失敗中成長。
配角做綠葉,襯托著紅花,但綠葉一定要默默地供給紅花所需要的養分。然後,慢慢地等待它們結出花苞,一點點展開花瓣,直至綻放最美麗的芳華。
特別提醒:
如果想讓孩子強大,我們就要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孩子的人生舞台上,我們不要忘記做“配角”的使命,不替孩子設計他們的未來,不替他們做他們自己的事,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自由。
不和其他孩子橫著比,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
在生活中,父母總是慣於尋找、放大孩子的缺點,慣於拿孩子的缺點同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較,常常說別人的孩子怎麼樣,而自己的孩子,總是“千瘡百孔”,一無是處。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哪怕發現一點兒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不應該由於橫著比或高標準要求而看著不起眼兒,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應該想到優點是一步步發展的。